郑城镇
郑城镇位于平邑县南部,新枣路与地庞路交汇处,面积88平方公里,辖38个行政村,4.1万人。郑城镇因郑玄于此地注释《孝经》而得名。郑玄(127~200),字康成,东汉北海高密(今山东省高密市)人。汉代经学大师,杰出的文献学家、教育家,有“经神”之称。
康成石室。汉灵帝中平六年(189年),郑玄到徐州避乱,主要活动在徐州南城一带。郑玄《孝经·序》云:“仆避难于南城之山,栖迟岩石之下,念昔先人,余暇述夫子之志而注《孝经》。”东汉时的南城在徐州东海郡与兖州泰山郡的交界处,初属东海郡,后属泰山郡。今平邑县郑城镇、魏庄乡等地当时都属于徐州东海郡南城县。《齐乘》卷四载:“……汉末黄巾之乱,郑康成避难此山,有注经石室。”《中国古代地名大辞典》:“南城山,又名毓秀山,《论衡》所谓南城之冢也。山有康成石室,郑康成遭黄巾之乱,客地徐州,注《孝经》于此。”至清末,石室尚存。南城山在今平邑县魏庄乡境内。石C遗迹在今平邑县南武城故城西南南城山,为一石灰岩溶洞,面积约5平方米。
郑玄衣冠冢。郑玄病逝后,南城人将其书简衣物收葬于今郑城镇驻地北约1.5公里处。此墓封土高3米,直径10米,系黄沙土堆筑。《费邑古迹考》载:“墓在县西七十里厉石山下,宫詹阮元视学山左时访得之。” 当地村民称之为“郑玄坟”,村名亦改为“郑玄坟村”,后讹传为“郑仙坟村”。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郑玄之字将村庄命名为“康成村”。相传,郑玄病故后,门弟子数人在郑玄衣冠墓前搭棚守孝三年,并植柳种松,以松树示送别先师,用柳表对恩师之念,当地民众也多植松以表达人们对郑玄的尊敬和思念。后衣冠冢周围形成了大片松林,衣冠冢西的村庄就改名为“松林村”。
注经台。《费邑古迹考》载:“注经台在蒙山前武安村之东南。”清朝时期,注经台上曾建有行宫。光绪《费县志》载:“乾隆三十年,圣驾南巡,二月初三日,驻注经台行宫。”注经台及行宫遗迹现已不存,尚存碑刻一通。碑呈长方体,平首,高1.8米,宽0.7米,厚0.2米,阴刻隶书“注经台”三字,字径0.3米。此碑现保存于平邑县博物馆。
晒书台。郑城镇西南4公里处有一山崮,名“晒书台”,海拔460.4米。其崮顶平整,岩石平铺,山下有一石洞,名“释经洞”,传此为郑玄当年注释经书的场所。
讲经台。郑城镇政府前广场,原来为一大土台,高2~3米,面积500多平方米,当地居民称之为“讲经台”,传此为郑玄当年聚徒讲学的场所。
近年来,郑城镇政府为弘扬历史文化,开工建设了郑玄广场,雕塑了高3.6米的郑玄像,并按照原貌修复了郑玄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