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曲街道办事位于河东区境内西部。办事处驻地九曲为区政府所在地。辖6个社区,44个行政村,10万人。面积70.82平方公里。地处沂河之滨。国道205、206线和省道017线等公路在办事处驻地交汇。兖石铁路横穿境内,并设沭埠岭货运站。办事处内有临沂汽车东站,河东公交总站,临沂飞机场。高庄,河弯,柳杭头等16个村生产“沂州刀剪”。有企业485户,个体工商户4327户。工业企业的主导产品是五金加工业,占59.5%。辖区内有五金、家电、建材、农贸等专业批发市场14处。城区市场年成交额28亿元。九曲五金钢材市场名列全国十大专业批发市场之一。农作物以小麦、水稻、玉米为主,粮食总产1.81万吨。
九曲街道办事处原属临沂县第三区。抗日战争时期,分属沭水县临东区、莒临边县太平区。1945年9月,属临沂县临东区。1951年3月,改属临沂县第十区,1955年10月,属相公区。1957年9月10日,相公区撤销,新设置相公、斜坊、独树头3个乡。1958年8月改为红旗人民公社。次年3月,称独树头人民公社,1962年8月,改称独树头区。1969年1月复称独树头人民公社。1970年4月,又称独树头区。1971年3月,再称独树头人民公社。1981年12月,更名为九曲人民公社。1984年4月,公社改称乡。1991年2月,乡改为镇。2004年5月,镇改办事处。
九曲街道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辖区内有汉、明、清代墓葬小皇山遗址,明清古建筑群独树头崔家大院,前河湾新四军军部旧址,陈毅旧居,中共中央华东局党校旧址, 100多年历史的三官庙龙灯扛阁和被称为“民间文化遗产”的褚庄泥塑。
小皇山遗址位于辖区巩村村西,西与金雀山、银雀山隔河相望。小皇山上古墓众多,是一处古村落遗址,共发现15座墓葬,9座汉代墓葬均为单室(含瓦棺墓1座),墓葬一般长2.40—2.80米,宽1.10~1.80米左右,深度多数在1.70~3.40米之间。墓室底部四周有熟土二层台。墓葬内有木质葬具,葬具是单棺,都仅存板灰痕迹,一般长约210公分、宽50多公分。墓内人骨头向北,葬式多为仰身直肢葬。随葬品较少,器形单一,仅陶罐和铜钱,陶器都是置于棺外填土中。断崖上有断面暴露灰坑、墓葬等遗迹,地表采集出石铲、双孔石刀、陶器盖等具有史前文化特征的遗物,证明遗址上始于5000年前新石器时代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下至商周、秦汉,历代延续不断。该遗址东西约300米,南北约400米,总面积约12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厚达30~150公分。5座明代墓葬都是小型墓,竖穴土坑,都是夫妻合葬墓,一般长2.80~3.20米、宽2.00~2.35米、深度在2.20~3.40米之间。大多墓室底部有以木板包边的生土棺床。墓内夫妻双木棺并列,棺盖顶放置铜镜,棺底放置砚台与铜钱。墓主人均头向北山,脚登沂河。骨骼保存尚好,葬式为仰身直肢葬,东侧为男性,西为女性,下葬早晚明显。随葬品较为丰富,有金器、银器、瓷器、陶器、石器以及铜钱等,主要器型有耳坠、耳勺、罐、灯盏、砚、墓志等。墓葬出土有金耳坠、金戒指、金耳勺、铜镜、陶砚、石砚、黑瓷罐、瓷灯盏等30余件以及“开元通宝”、“大定通宝”、“洪武通宝”、“乾隆通宝”等钱币40余枚。清代墓一座,形制同明代墓,出土物品有瓷罐、铜钱。
小皇山遗址文化堆积厚,内涵丰富,墓葬分布广,数量多,密度大,对研究临沂的历史文化,也为山东墓葬的葬制、葬俗等考古学的研究提供实物证据。已被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独树头村,至今完好保存着一片明清古建筑群——崔家大院,大院占地200多亩,分东院、西院。由于历经破坏,西院槐荫堂、八卦宅等古建筑已全部拆除,现在保留下来的只是东院很少的一部分。在总体布局上,崔家大院在连接各座房的后门为中轴线两侧辐射布局。每排房子右面有一条胡同,房子前面有一条深巷,每巷四户,联成一个整体,形成明显的大户院落。属于明末清初时期的古建筑群,具有400多年历史,对明清时期房屋建筑构造及文化有重要的研究及考古价值。
新四军部旧址位于前河湾村,是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被列为市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重点工程之一,沂蒙红色旅游专线的重要组成部分。1946年底到1947年初,陈毅、张云逸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住在该村,在此指挥了著名的宿北战役、鲁南战役,临沂南线阻击战,制定了莱芜战役的作战方案,形成了孟良崮战役的作战思路,召开了华野前委扩大会议,完成了整编合编任务。并镇压了叛匪郝鹏举部。1947年2月,敌机对其进行了轰炸,房屋大部被毁。现仅存8间,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陈毅、粟裕、张云逸等老一辈革命家用过的桌椅、书橱、马槽等文物保护完好。2005年9月初开工修复新四军军部旧址,占地面积770平方米,建筑面积398平方米,列为临沂市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七大重点项目之一,被圈定为“十一五”期间全市12大重点文化项目之一。2003年被公布为临沂市第一批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被市委列为沂蒙精神教育基地,公布为全市红色旅游专线的重要景点之一,2005年,被命名为山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陈毅旧居位于前河湾村西北,为一处土墙草房,北方普通民居。1946年6月~1947年初,陈毅一家在村民钟维君家居住,陈毅的小儿子陈小鲁即在此出生。1947年初陈毅一家随军队撤出。目前,陈毅旧居6间房屋仍保存完好。
中共中央党校华东局党校(华东干校)旧址位于河东区九曲街道杨庄居委,1946年夏至1947年春华东党校设于此,新四军第一副军长张云逸兼任校长,余立金任副校长。华东局于1945年10月25日在临沂成立。1946年6月内战全面爆发,为适应战争形势的需要,华东局党校在杨庄应运而生,共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设有礼堂等,在这里培养了一大批党政军高级干部,为华东局的发展乃至全国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1947年2月,华东局党校随华东局、华野总部北撤。
相传三官庙村在1750年就已经有了舞龙艺术。2000年10月,三官庙村龙灯扛阁队代表山东省,参加了由国家文化部社图司、重庆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首届“重庆•中国铜梁龙灯艺术节”中华龙舞邀请赛。该队以精湛、高超的表演技巧,全力展示了舞龙这一民间艺术的魅力,获“齐鲁神威奖”和“邀请赛纪念奖”两项大奖,在全国参演的18支龙队中脱颖而出,获综合奖项一等奖。
三官庙龙灯的“龙”,用竹、木、布等物料扎糊后彩绘而成,9节或12节,节内燃烛,后来有的放置电灯泡。龙灯扛阁用打击乐队伴奏,曲牌有[流水]、[急急风]两种,前者节奏平稳,力度与速度视表演气氛而定;后者用在舞龙激昂如“窜龙”“泼龙”时,节奏快而热烈。表演进入高潮时,由专人在场外“打口哨”,以渲染气氛。龙灯扛阁的舞龙者为青壮年,由两组轮番上场,每组10人或14人。其中1人擎珠,其他分执龙头、龙尾;8副扛阁由16人表演,8个成年人为“下扛”,8个儿童为“上扛”,多扮童男童女或神话故事人物。龙灯扛阁的表演由擎珠者指挥,龙紧随珠舞动,基本套路有“站龙翻腾”“卧龙翻腾”“盘龙”“双窜龙”“泼龙”“滚龙”等,套路均以“速场”贯穿连接。
龙灯扛阁一般在春节至元宵期间表演,过去都用于祀神和求雨。三官庙村因紧靠沂河,为免受洪水之灾,百姓每逢汛期之前,也都表演龙灯扛阁,乞求苍天保佑。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龙灯扛阁参加了欢迎八路军、解放军的活动,成为喜庆节日的娱乐项目。
褚庄制造泥玩具已有340余年的历史。据传,当年村中有一村民被征去修临沂城墙,得一泥马,甚为喜爱。回家后,反复揣摩,仿其法,塑造了八洞神仙,到市面叫卖,很受欢迎,遂成专业,继而影响四邻,从业者日多,世代相传,种类亦增。到20世纪30年代,以鸟兽鱼虫、神话故事、戏剧人物和瓜果之类为题材的泥玩具,造型新颖奇巧,富有夸张性,且制作精良,色彩绚丽,少年儿童爱不释手。由此销量大增,远销到江苏、河北等地,成为当地一大收入,从业者十之有七。当时民间流传着“贞一吴兰印票子(临沂城王贞一和吴兰两家给官方印制流通货币),不如褚庄泥哨子;铁匠木匠强,不如佃文家泥哨行”(指制作、批发泥哨的褚佃文泥哨行)的民谣,说明当时褚庄泥塑玩具生产十分兴旺。
褚庄泥玩具制作以当地特有的泥土为原料,经掺水搅拌均匀后,精心塑成各种造型(用泥模成型),晾干后放入窑内烧制。出窑后,先在表面涂上一层白粉底子,然后再根据不同造型,涂以掺胶的颜色,大多以桃红和绿色为主调,富有热烈、明快、活泼的气息,最后用黑色勾勒,达到多样统一的效果。有的背部不着色,表露泥土本色,给人一种朴实无华的质感。有些玩具的关节还可以活动,并嵌有芦苇哨,用手挤拉能发出哨音;有的还系上五色线绳,可佩带在儿童胸前,取端午节民间佩带“百岁索”的吉利之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褚庄泥玩具得到进一步发展,并不断创新。其中站马、卧牛、小鸟、青蛙、山水鸟哨、小牛头哨、小五丝哨和诸葛亮、李逵、王祥卧鱼等历史人物造型均属上乘,小牛头哨还能吹出简单的曲调。
近年来,九曲街道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不断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加快技术创新步伐,突出抓好重点项目建设,形成了五金、工具、铸造、纺织、化工等一批优势产业。全街道呈现出健康、持续的良好发展态势,先后获得20多项国家级,56项省级及60多项市级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