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临沂市党史史志网站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历史文化村镇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沂蒙党史 >> 党史文献及地情资料库 >> 地情资料 >> 正文
蒙阴县垛庄镇
发布日期:2008-05-05 浏览量: 来源:

垛庄镇位于蒙阴县东南部,镇驻地距县城27公里。东、北与沂南县交界,西与界牌镇相邻,南与费县接壤。地势南北高,中间低。总面积138.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26万亩,辖48个行政村,3.5万人。以农为主,生产小麦、玉米、地瓜、花生等。

垛庄镇以驻地村垛庄而得名。垛庄于宋朝初年建村,传说此村曾被地震和洪水摧毁,人们又在废墟上重建村庄,故名重摞庄,后演变为垛庄。1938年前为沂水县九区。1940年划归沂南县,1956年划归蒙阴县,1958年成立孟良崮人民公社(以孟良崮山得名),随改为垛庄人民公社,以公社驻地得名,1985年称垛庄镇。

垛庄镇是著名的古镇。保存了众多的文物古迹。2002年被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

在垛庄镇分布着3处雕刻水平极高的北魏时代摩崖石刻,1处在垛庄镇石屋山半山腰的石壁上,距云霞洞500米;1处在黄云山的半山腰;1处在石马庄塌崖山以东的半山腰上。均为北魏永平年间的摩崖石刻造像,距今约1500年。

石屋山摩崖石刻,高1.5米,宽1.25米,呈拱圆形,龛内共有23尊佛雕像。佛像最高的0.3米,最矮的0.2米,分为上、中、下三组,顶端有两个飞天,上层有7尊单体佛像端坐在莲花和祥云上,中间有两组4个佛像,其中右面一组佛像主佛头顶上有佛光环绕,两边有双体菩萨和弟子站立,均有等级之分,左侧为对称式,也有主佛和一组双体佛像,下层有4尊小佛像,两边各有一个力士护卫,底边有两尊瑞兽和门坎。

石马庄村摩崖石刻分为一组佛雕和一尊单独佛雕,两侧有两个护卫力士,这组佛雕长3米,宽0.6米,有佛像29尊,中间是观世音,它的两侧各有14尊佛,都是双手合十慈眉善目。上方有两位飞天翩然起舞,扬手散花,与庄严的佛产生了动静协调的艺术效果。

黄云山摩崖造像,宽0.7米,长1.6米,呈长方形,共有19尊佛像;佛像高0.3米,分上下两组。上组为12个单体佛像,下组为7个单体佛像,中间一个为主佛,均双手合十,脚踏祥云,佛龛下端两边各有一名力士护卫。

以上3处佛像雕刻技术属高浮雕,刀法细腻,线条流畅,整体造型、衣纹以及雕刻技法都是典型的北魏风格。据史料记载,北魏时期,佛教盛行,人们请能工巧匠专门在高山和悬崖上雕刻佛像,以宣传佛教。石刻的发现,为研究沂蒙山区佛教文化和北魏雕刻艺术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在垛庄镇驻地南7公里处,有一座睡虎山,山上有一洞叫云霞洞,此处山清水秀,景色宜人,洞下边是波光涟滟的黄仁水库,南边2公里处是挺拔俊秀的东蒙峰——望海楼,西边是蒙山国家森林公园。

云霞洞分明、暗两部分,冬暖夏凉。暗洞狭窄,幽深莫测;明洞宽大,能容千人。明洞中有石炕、石桌、石凳、石碗等,游人可在这里住宿,以便早起登望海楼观看日出。洞前有一个长20米、宽1米的天窗,被称为南天门,正好为洞采光。云霞洞附近有牛角洞、蛤蟆洞等10多个小洞,洞后有道路可以通洞顶看黄仁水库、玉皇庙等景点。

关于这个洞流传着一个民间故事。相传很久以前,山里一个石棚下住着一对穷苦兄弟,以打柴为生。有一天,弟弟上山打柴,拾到一个闪闪发光的凿子,凿子非常神奇,不用锤砸就能把石头戳个窟隆。弟弟高兴地就在悬崖上凿起房子来,很快就凿出石屋、石炕和各种用具。此外,用神凿还可开山种地。但是哥哥是个安于现状的懒汉,自从有了神凿,他就天天躺在石炕上睡大觉,弟弟叫他起床,他说:“等太阳晒到我屁股时再起不晚。”弟弟没办法,就在南墙壁上凿了一个天窗,让阳光照到床上。哥哥起床后说:“好不容易盼来了好房子,咱就好好享享福吧。”弟弟说:“有了好房子还不行,要过上好日子我们还得靠自己好好干。”哥哥对弟弟说:“我们不是有神凿吗,叫神凿给我们吃穿。”弟弟生气的说:“神凿帮我们住上房子,帮我们开出地,但不能包我们一辈子吃穿。”说着就拿起神凿朝墙角扔去,神凿穿透了石壁,穿了一个深不见底的石洞,就是现在的暗洞。哥哥见弟弟扔了神凿,失去了依靠,只好与弟弟天天干活,去掉了懒根,不久过上了好日子。

后来睡虎山下有了住户,人们就以山的石屋取名,把村名叫石屋山。北魏时期佛教盛行,有道士在云霞洞的洞顶建成了玉皇庙、火神庙等,并在洞内供奉了泰山奶奶、道教三清像,据说王敖曾在此洞修炼成仙。历朝历代,睡虎山云霞洞四周悬崖峭壁,地势险要,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成了附近群众躲避战乱匪患的理想场所。人们在山上筑起围墙,以洞为家,每当土匪来袭,便依其险峻抗击。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土匪头子刘黑七、石增福等多次带领土匪攻打此山,皆损兵折将,无功而返。前些年洞周围庙宇和围墙已成废墟。经当地政府初步开发,已成为该镇的重要旅游景点。

垛庄镇地处沂蒙山区腹地,是革命老区,这里的人民勤劳扑实而具有优良的革命传统,涌现出了许多像“燕翼堂”这样的革命家庭。“燕翼堂”的喻义是:善为子孙计谋的家庭。在20世纪初,“燕翼堂”有土地5800亩,山林千亩,还经营“裕源和”酱园。其庄园占地2万平方米,呈八卦式,像座城堡。建筑形式别致,色调古朴,道路用统一规格的条石铺成。“燕翼堂”刘氏家庭不仅以资产显赫于世,更以开明著称,其家庭成员受共产党的影响较早,大部分参加了革命,有4人英勇献身,特别是刘晓浦、刘一梦叔侄二人共同参加革命,共同播撒火种,共同英勇就义的事迹,一直令后人敬仰。

刘晓浦、刘一梦两人早年曾在上海读大学,在这期间接受了共产主义思想,相继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大学毕业后两人继续从事革命工作。刘晓浦曾任中共江苏省委组织部长。1929年1月,中共山东省委遭破坏,党中央派刘晓浦任山东省委执行委员兼秘书长。在白色恐怖下,刘晓浦不畏艰险积极开展工作。7月因叛徒告密,刘晓浦被捕,在狱中他坚贞不屈,顽强斗争。其二哥刘云浦变卖土地、家产,携巨款赴济南营救,他对二哥说:“不要花钱救我了,要我自首是绝对办不到的。”刘一梦毕业后积极从事革命文学的创作,他的短篇小说集《失业以后》受到鲁迅先生的好评。1928年6月,刘一梦受党的派遣到山东担任团省委书记。1929年4月,刘一梦被叛徒出卖不幸在济南被捕。1931年4月5日凌晨,刘晓浦、刘一梦与中共山东省委书记邓思铭、刘谦初等22名山东党组织的主要干部在济南纬八路英勇就义。史称济南“四五”惨案。时年刘晓浦仅28岁,刘一梦26岁。1994年4月5日,刘一梦、刘晓浦的遗体安葬在孟良崮烈士陵园,山东省及北京等地1万多人参加了隆重的安葬揭碑仪式。

沂蒙山区多“崮”。蔚为壮观的众多山崮,座座都有美丽的传说,孟良崮是沂蒙山七十二崮中较为著名的一座。孟良崮地处蒙阴、沂南两县交界处,属蒙山山系,主峰大崮顶海拔575.2米。山上峰峦突兀,怪石林立,气象万千,下扼临沂到济南要道,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相传北宋名将孟良、焦赞从此地路过,见这里地势险要,位置特殊,孟良便在山上安营,焦赞在山下扎寨,孟良崮因此得名。现在山上尚有旗杆窝、跑马梁、栓马石、试刀石等遗迹。

孟良崮以壮丽的自然景观闻名,更以孟良崮战役而成为名扬天下的英雄山,1947年3月,国民党集中24个整编师45.5万人,重点进攻山东解放区。5月11日,华东野战军在陈毅、粟裕等指挥下,以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英雄气概,把位居国民党军“五大主力”之首的王牌军第七十四师从敌阵中剜割出来,团团包围于孟良崮。5月13日,解放军以排山倒海之势发起攻击,战士们舍生忘死,前赴后继,从四面八方英勇冲杀;敌军依托地势居高临下,不断发起反冲击。整个战场炮火连天,硝烟弥漫,其激烈程度为解放战争以来所少见。16日下午,敌74师指挥部所在地大崮顶被攻占,孟良崮战役取得了完全胜利。“孟良崮上鬼神嚎,七十四师无地逃。信号飞飞星乱眼,照明处处火如潮。刀丛扑去争山顶,血雨飘来湿战袍。喜见贼师精锐尽,我军个个是英豪。”开国元帅陈毅在以上诗中生动展现了孟良崮战役的场景。孟良崮战役的胜利,彻底粉碎了国民党军队重点进攻山东解放区的整个计划,揭开了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序幕。

建国以后,为了纪念战役的重大胜利,1984年在大崮顶修建了孟良崮战役纪念碑。纪念碑由三块刺刀造型的灰色花岗石筑成,正立面投影为“山”字形,寓意是战役发生在山东境内的沂蒙山区。三把刺刀坐落在等边三角形基座上。象征着野战军,地方部队和民兵“三组合”的武装体制。孟良崮烈士陵园坐落在山下,坐北朝南,1953年由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拔专款修建,1977年被山东省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