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是阳春三月天,渔妇轻歌唱华年。锣鼓敲得麦场小,树头争看双旱船。”一首流传郯城县红花乡的民间小诗《村戏》,道出昔日旱船歌舞在乡村的受欢迎程度。
双旱船起源于宋代,相传是古代沭河商埠———郯城县红花乡红花埠村渔民节庆时,把各种水上行船的生活拿到地面进行夸张处理,形成的一种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的表演艺术。旱船船体大多用竹、木、秫秸扎制而成,外罩彩绸,船底中空。表演以两船组合,互动游戏为主,每船各有两名女子“乘舟”对歌唱舞,一名男子执篙“撑船”表演,每逢节庆日子,旱船、高翘、狮子、锣鼓等混编成队,同时演出,营造出浓浓节日气氛。
据老人介绍,双旱船表演在上世纪70年代初最为盛行,当地群众自发组织的戏班不下10余个,大的戏班演员就有5-60人之多。内容多为自编自演,曲调大都以《浏阳河》为主,配以歌颂党和赞美家乡的歌词。“那时从腊月排演开场,一直能玩到过年二、三月,演员演出纯属自娱自乐,不拿工资,有饭吃就行!看戏的人有时都把院墙挤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