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7日上午,电视连续剧《沂蒙》专家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专家学者们各抒己见,畅谈观后感。
收获三个“新发现”
“看《沂蒙六姐妹》我很受震撼,看《沂蒙》更受震撼。这部剧应该是今年我国电视剧创作非常重要的收获。”文艺评论家李准是山东人,他说自己的父亲就曾经支援前线,参加了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并且一直坚持到战斗胜利,这让他看这部电视剧感到特别亲切,特别感动。“这个片子是对沂蒙历史、中国妇女历史的新发现,是对沂蒙精神和革命传统精神的新发现,是对现实主义美学品格的新发现。”李准用三个“新发现”概括出《沂蒙》的新突破。
著名文艺评论家仲呈祥也认为《沂蒙》是这个年度里的重要作品,是这一年度在坚持历史与美学的统一的标杆。导演管虎把审美表现对象当做生活整体来把握。对生活的把握的核心,是把握环境与人的关系。环境塑造人,人又改造环境,只有从这两方面讲了,才是正确的。从开始到结局,《沂蒙》中人物的变化不是没有根据的,正是随着环境的变化所变化,人物的变化能够讲得通,这样才不会穿帮,不会给人虚假感。
震撼最大的是巾帼魂
北京师范大学传播学院黄会林教授说,“看完《沂蒙》,直接进入我的心里的就是一个‘魂’字。”她说,这个“魂”包含着巾帼魂、沂蒙魂和民族魂。而对她震撼最大的就是巾帼魂。于宝珍就是一个普通农村妇女,她对婆婆、对儿女,保持着伦理道德的操守,绝不走样;为了保卫自己的家国,无怨无悔;得知老伴在战场牺牲,把刻骨铭心的伤痛隐藏于心,继续奔走于血火交织的前线。这就是沂蒙精神,这就是以巾帼为代表的老百姓对我们国家的赤胆忠心,这是满门忠烈、精忠报国的杨门女将的涅?再生。
人性之美打动人
中央戏剧学院电视艺术系主任路海波说,无论是编剧还是导演,对细节细致入微的处理,都是为了让人物鲜活的真实的生命打动观众。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导师王伟国说,“我看的电视剧很多,也一直在思索怎么样把重大革命历史题材拍得好看。革命历史题材、主旋律历史题材的作品,怎样能够受到观众的认同,《沂蒙》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他总结为三点:首先是要下大功夫塑造好人民的人物形象。《沂蒙》中塑造了一个性格丰富的群体,于宝珍只是相对的第一主人公。在深深关注着坚韧不拔的精神的同时揭示出人性之美,正是这些东西打动了人。其次,努力写好戏剧冲突。这部电视剧生动地写出了民族利益、阶级利益的冲突和阶级内部的冲突,虽然不像战争那么惨烈,但使电视剧很好看。第三,对艺术美的追求。青灰色的基调,低矮的简陋的房屋,简陋的院子,纪实美学的表现非常让人感动。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尹鸿教授认为,使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在现代视野中找到共鸣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仅仅是为了歌颂历史,就很难与观众达到共鸣,使观众感动。编剧和导演在创作中被大量事实所感动。“人民没有把恩当成债”,这是具有一定的象征性的,是用现代视野在观照历史,让我们的党员干部想一想人民为我们付出的代价。
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国家广电总局宣传管理司副司长王丹彦说,《沂蒙》对电视剧的发展创作,特别是对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开掘上具有重大意义。她认为,很多当前的电视剧为了迎合市场,走了一些浮躁的路线,《沂蒙》的成功,回答了在电视剧创作每年上万集的当下,用什么来吸引观众,赢得市场的问题。
来源:大众网—大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