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临沂市党史史志网站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红色堡垒村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红色堡垒村 >> 正文
【红色堡垒村】•岸堤村
发布日期:2022-02-17 浏览量: 来源:

(山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旧址)

岸堤村(现改为岸堤社区,由19个自然村合并而成)是岸堤镇驻地村。该村建立于唐朝时期,当时村名叫双凤镇。明朝时,当地政府官员为确保该村一方平安,防止洪水泛滥,保证当地老百姓生活环境和生命财产安全,大兴水利,修筑河堤,故改名为岸堤。1938年9月,在岸堤干校的支持帮助下,村内发展了徐敏山、王立功、张顺德、凌开业、盛立叶、刘安吉等第一批党员;10月,成立第一个党支部,徐敏山任支部书记。现有人口13000 人,有中共党员568名。

1938年7月,林浩率领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省委机关一部、八路军山东抗日游击第四支队第一团、教导队和政治部到达岸堤;8月中旬,苏鲁豫皖边区省委书记郭洪涛率南下部队到达岸堤,与先期到达的林浩、廖荣标部会合,边区省委机关驻在该村光裕堂,领导和开辟沂蒙抗日根据地。1938年9月,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省委在岸堤村召开会议,研究开辟、建立沂蒙山区抗日根据地问题。会议认为:沂蒙山区地处山东腹地,是山东省的战略中心地带,有着创建抗日根据地、发展游击战争的有利条件。9月下旬,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省委在岸堤村召开了县委书记联席会议,郭洪涛代表边区省委在会上作了题为《目前边区游击形势及我们的当前任务》的报告。会议主要研究、部署开辟沂蒙山根据地的工作。1938年11月26日,黎玉根据党中央指示,率200余名奔赴山东工作的干部到达岸堤村。山东党政军集结于岸堤,使岸堤村成为全省抗战的指挥中心。

(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省委书记郭洪涛在给岸堤干校的学员们上课)

1938年6月,在郭洪涛的倡议下,边区省委决定创办山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8月20日,山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随边区省委来到岸堤村,驻进南庙。8月底,山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第二期在岸堤村如期开学。山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从1938年6月开办,至1939年9月,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共举办了5期,其中4期在岸堤举办,共培养军政干部达3000余人。山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因在岸堤村驻扎了一年多的时间,后来人们大多称其为岸堤干校。

1938年8月沂南县第一个区级抗日民主政权在岸堤建立。边区省委还将岸堤村隶属的沂水县第九区(岸堤区)确定为边区省委直属区,区公所设在岸堤村。8月25日,中共沂水九区区委在岸堤村成立,彭瑞林任区委书记,刘增浩任组织委员,张子升任宣传委员。在边区省委领导下,沂水第九区抗日民众动员委员会也相继成立,边区省委宣传部长孙陶林兼任第九区抗日民众动员委员会主任,刘希伊为副主任,委员有刘萍(女)等人。这是沂南地区、也是沂水县第一个在边区省委直接领导下的区级动委会。

1938年9月,边区省委从干校第二期学员中选拔了一部分为骨干,在岸堤组建、成立了八路军山东战地服务团。李薇冬任主任;分设宣传、戏剧、民运、总务4个科。该战地服务团曾多次到岸堤周围村庄和驻苏村的友军部队演出,积极开展文化宣传活动。

1939年9月11日至17日,中共山东第一区党委在岸堤召开了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大会选举徐向前、朱瑞、郭洪涛、张经武、黎玉、程照轩、王一平、尚明等20多人为山东一区出席中共“七大”的代表。

在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在抗日战争时期,岸堤为沂蒙革命根据地的中心,该村涌现出大批战斗英雄、支前模范和抗日英烈,仅革命烈士就有20多名。其中代表人物全国著名的抗日游击大队长、战斗英雄徐敏山,“沂蒙红嫂”明德英就出生在该村。徐敏山带领的沂南县大队在沂南、蒙阴、沂水一带,采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英勇杀敌,令日伪军闻风丧胆,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明德英乳汁救伤员的故事家喻户晓。2009年,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明德英被评选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现在,岸堤村有山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岸堤干校)旧址、八路军山东战地服务团成立旧址、中共山东第一区党委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会议旧址、(沂水)九区抗日民众动员委员会成立旧址、中共(沂水)九区区委成立旧址,(沂水)九区抗日民主政府成立旧址、南沂蒙大队成立旧址、沂南县耆老救国会成立旧址。

(岸堤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