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临沂市党史史志网站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红色堡垒村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红色堡垒村 >> 正文
【红色堡垒村】•白石屋村
发布日期:2022-03-12 浏览量: 来源:

(“沂蒙山小调”诞生地)

白石屋村是薛庄镇谭家庄村所辖自然村之一,位于薛庄镇驻地向北15公里处,全村共555户,1740人,党员54人,果园3000亩,耕地800亩,山林面积5000亩,以种植板栗为主要经济来源。

白石屋村西、北、南三面环山,形成了一个“簸箕”状的山坳,村子就坐落在北面的山坡上,每个自然村有一、二十户人家。小村依山傍势,错落有致,四面绿树浓荫,山石林立,村前小桥流水,山路弯弯,西面是海拔1000多米的天然屏障“望海楼”,极为隐蔽和幽静。村内主要红色资源主要有《沂蒙山小调》诞生地旧址、大众日报社印刷厂旧址等。抗日战争时期,这一带曾是山东党政军领导机关和后勤机关经常活动、驻扎的地方。抗大一分校、《大众日报》印刷所都曾长期驻扎在这里。当年,在这种隐蔽而幽静的环境中,年轻的抗大文工团团员创作了《沂蒙山小调》;借助这种隐蔽和幽静,《大众日报》的地下印刷所源源不断地向外传播着党的指示和抗战的消息。

(沂蒙山小调)

《沂蒙山小调》诞生于抗战时期的1940年。当年,为了揭露国民党顽固派的阴谋和反动道会门组织黄沙会的罪行,就在下白石屋村,抗大一分校文工团团员李林、阮若珊借助当地的花鼓调创作了《沂蒙山小调》的前身《反对黄沙会》,之后随着形势任务的发展变化,在流传中经过多次加工修改,数易歌词,重新记谱,形成现在蜚声海内外的《沂蒙山小调》。“沂蒙山区好风光”也逐步渗入到人们的心灵中,成为沂蒙大地的主题形象。

为纪念“沂蒙山小调”的诞生,薛庄镇政府在村前建了一座纪念亭、立了一座纪念碑,亭前的一块天然巨石上刻着小调的原作者之一阮若珊女士于1999年8月17日亲笔题写的“深深怀念沂蒙山好地方”,寄托了作者对白石屋、对沂蒙山的一腔深情。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弘扬这一宝贵的文化资源,依托“沂蒙山小调诞生地”,以恢复1940年抗大一分校文工团在此生活时期的村落场景为核心,将白石屋村打造成一个沂蒙山小调活态博物馆,供人观瞻。博物馆共设有抗大一分校文工团旧址、沂蒙精神馆、沂蒙历史馆、沂蒙风俗馆、沂蒙物产馆、沂蒙声音馆、沂蒙味道馆和沂蒙人家等8个沂蒙主题院落。每个院落就是一个展馆,具有文化展示和体验功能。同时依托上白石屋村西的打谷场,打造一台原生态的演艺现场,聘请当地村民,演唱各种版本的沂蒙山小调。

(白石屋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