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户学旧址)
刘家莲子坡村位于洙边镇政府驻地东3公里处,现有耕地1198亩,302户,791人。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刘姓迁至此地建村,因村四面环岭,形成莲花状,取名莲子坡。后为区别周围其他村庄,故冠以姓氏称刘家莲子坡。
1939年刘家莲子坡在中共地下党指导下,开展了抗日活动。1940年该村建立了党支部,成立了青年民兵队和儿童团,组织妇女加入妇救会和识字班。白天站岗放哨查路条,晚上守夜传情报。刘家莲子坡村活跃的抗日活动成为日伪顽进攻破坏的重点。1940年5月6日,国民党莒县县长兼保安旅旅长许树声,带领一营兵力进攻刘家莲子坡村,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九支队队长刘海涛和政委刘其人率九支队一部,在莒南县大队的配合下,给敌人以沉重打击。将许树声在莒南的兵力大部歼灭。
(“庄户学”在上课)
1942年滨海报社、滨海银行迁至刘家莲子坡村;8月,滨海师范在刘家莲子坡村建立,周抗任校长,主纪先任教导主任。
(张建华)
刘家莲子坡村是“庄户学”诞生纪念地。刘家莲子坡党支部根据妇女和儿童团查路条时因不识字,情报传递工作遭遇困难的情况,向上级要求办学校, 1943年9月,年仅十八岁的男青年张建华同志从滨海中学被分配到刘家莲子坡小学当教师。他根据贫苦农民孩子家务劳动多的特点,创办了“庄户学”,“庄户学”也因此由儿童班发展到成人班、妇女班、民兵班和村干部班等,受到了群众的欢迎。莒南县抗日民主政府对“庄户学”经验及时总结,概括为“教学与政治、生产劳动相配合,教学形式因时、因人而异,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民办、互教、互学”的庄户学经验,向各地推广,全县很快出现了“子教母、姑帮嫂、自动学、互相学”的学习文化局面,刘家莲子坡式的“庄户学”遍及全县各村、整个沂蒙山区,波及山东全省,成为山东抗日根据地内教育改革的一面红旗。有一首快板简要地道出了“庄户学”的主要特点:庄户学,真正好;群众办,党领导。边识字,边拾草;庄户学,误不了。又写算,又读报;天下事,都知道。大组大,小组小;看忙闲,论老少。子教母,姑帮嫂;自动学,互相教。要自愿,随需要;人人夸,都说妙。
(1944年《大众日报》对莲子坡”庄户学“的报道)
1944年4月21日,《大众日报》发表《莲子坡“庄户学老百姓人人拥护》的文章,介绍莲子坡“庄户学”经验,张建华在刘建莲子坡创办的“庄户学”和“庄户学经验”,被山东省政委会推广到全省。在1944年11月17日召开的山东省第二次行政会议上,张建华到会介绍“庄户学”经验,得到山东省政委会主任黎玉高度评价,并号召:“我们所有的教师,都要学习张建华那种深入实际、走群众路线,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山东省政委会授予张建华为“山东省教育英雄”,洙边区被授予“山东省教育实验区”。《大众日报》连续发表报道,向全省介绍张建华的事迹和推广“庄户学”经验,延安《解放日报》也刊登了张建华事迹和“庄户学”经验,在全国各抗日根据地广泛推广。
(庄户学课本)
1945年初,滨海根据地继续开展大生产运动,“庄户学”对成人的教育内容,又偏重到生产方面。其中有的是关于生产组织形式的,如变工队、互助组的好处,变工互助应根据什么等;有的是关于劳动最光荣,反对“二流子”思想的;还有的是关于农业生产技术的,如选换良种、积肥造肥、灭虫除害、打井修渠等。教学内容与当前工作紧密结合,提高了群众的思想觉悟,解决了疑难问题。通过开办“庄户学”,莒南抗日根据地的文化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推动了对敌斗争、根据地建设和“大参军”“大生产”“双减”“查减”等各项工作的开展,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欢迎和山东省及滨海区领导的高度评价。
(位于刘家莲子坡村的“庄户学诞生地纪念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