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南红色文化纪念园大门)
陈巡会村位于临沭县店头镇东南6公里处,北距临沭县城18公里,西2公里处靠225省道,北1公里处为措大公路。现有人口2640人,党员91人。
在鲁南、滨海革命斗争时期,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山东省战工会、山东军区(山东纵队)、八路军115师师部较长时间驻于陈巡会村,在此领导全省的革命斗争。刘少奇、陈毅、罗荣桓、朱瑞、黎玉、肖华、谷牧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及我军众多高级将领等都曾在这里工作、战斗、生活过。
(展馆内部)
陈巡会村是临沭县抗日人民政府的诞生地,是鲁南地委、三地委的移驻地。鲁南区第四地委、滨海地委、滨南地委、临沭县中心县委等都曾设立在陈巡会村。
1943年夏、驻滨海区北部诸城、日照、莒北一带的国民党军于学忠部离鲁,日伪军妄图趁虚而入。为争夺这一战略要地,滨海军区根据山东分局、山东军区的统一部署,在地方武装的配合下,发起大规模攻势。经过两个月激战,取得了重大胜利,解放村庄300多个,人口30万。为巩固这一成果,加强这地区的领导,滨海区决定,在滨北地区组建一地委、一行署、一军分区。9 月份一地委(又称滨北地委)正式成立。继滨北地委建立之后,为加强滨南地区的领导,滨海区党委决定撤销临沭中心县委(1943年4月下旬成立,王永福任书记刘克文任副书记。临沭中心县委指导临沭、郯城、海陵3县工作),组建二地委。1943年10月,二地委(滨南地委)在临沭县巡会村正式成立。与此同时二行署、二军分区也在巡会成立。
(部分馆藏文物)
滨海区党委二地委辖临沭、郯城、沭水、海陵等县委、工委。抗战胜利前张雄(1944年10月离职)、谷牧先后任书记,王永福(1944年10月离职)任副书记,郑子久任组织部长,杨维屏(1944年4月至7月)任宣传部长,白涛(1944年9月离职)、于化琪先后任政府工作部部长。地委委员有张雄、王永福、郑子久、白涛、罗华生、谷牧。抗战胜利后,二地委辖临沂、临沭、郯城、东海等县委。1946年7月,华东局建立滨海地委,二地委撤销。同月,滨海区专员公署二行署撤销;滨海军区第二军分区也并入滨海军分区。
解放战争时期,陈巡会村既是大型战役的指挥中心,又是山东解放区的后勤物资供应基地。在艰苦的战争年代,党政领导及部队官兵,吃住在百姓家中,军爱民,民拥军,形成了密不可分的鱼水关系。村民最后一把粮做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革命斗争故事。
(滨南红色文化纪念园大门微观外景)
山东滨南红色文化纪念园建在陈巡会中村,占地7800平方米,现有房屋48间,1098平方米。纪念园于2014年筹建,一期工程2016年竣工。园内建有《革命斗争史纪念馆》、《导沭整沂展示馆》、《陈巡会村史纪念馆》、《乡村记忆馆》、《双拥工作展室》等纪念设施。园内进行了简易绿化,建有导沭整沂缩影景致,以及具有民俗气息的实物景致等。纪念园大门前有临沂市人民政府、临沭县人民政府树立的“鲁南区第四地委、第四行署、第四军分区”,滨海区第二地委、第二行署、第二军分区”,“八路军115师教导二旅老四团”驻地纪念碑。
纪念园共征集各类文物2891件,建成后常年免费向公众开放。以《革命斗争史纪念馆》、《导沭整沂展示馆》、《乡村记忆馆》及《村史馆》布展内容为主题,使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以及青少年能够直观的缅怀先烈,对他们进行爱党爱国和发扬革命传统教育。对推动临沭县红色文化、历史文化、民俗文化、旅游休闲、观光服务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为增强全民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提供了生动的教材。纪念园建设6年来,每年前来参观旅游的大约8到10万人。陈巡会滨南红色文化纪念园被列入山东省100个红色文化特色村培育创建名单、临沭县全国党员教育基地组成部分,是临沭县青少年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