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临沂市党史史志网站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沂蒙印记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临沂概况 >> 沂蒙印记 >> 正文
歌 声 中 的 回 忆
发布日期:2017-06-30 浏览量: 来源:

“你是灯塔,照耀着黎明前的海洋;

你是舵手,掌握着航行的方向。

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你就是核心,你就是力量!

我们永远跟着你走,人类一定解放……”

——沙洪 久鸣

跟着共产党走歌词石碑小亭

每当唱起这首歌,心中总是充满着亲切、昂扬、豪迈的音符,一种特殊的感情油然而生.

1981年七一前,我带着采访任务来到北京,在中共中央组织部宣传教育处见到了这首歌的作者沙洪同志,他满怀激情地向我们讲述了歌曲的由来。

《跟着共产党走》这首歌诞生于抗日战争时期的沂蒙山区,是40年代沙洪和王久鸣同志共同创作,沙洪作词,王久鸣谱曲。当年,这首歌流行于各个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在敌占区也悄悄流传;随着全国的解放,又很快流行全国各地。一首简单的歌曲,简单的歌曲,能如此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最根本的一条是:歌曲表达了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拥护和爱戴,对国家前途、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唱出了人民的愿望和心声。

追述这首歌的创作过程,带我们回到了山东抗日根据地,回到了水乳交融、如火如荼的沂蒙革命老区——那时沙洪同志在抗大一分校政治部担任宣传干事,袁成隆同志为主任,王久鸣同志为副主任,史屏同志为支部书记。抗大一分校成立于陕北,后到晋东南办学,1940年初达到沂蒙抗日根据地后,相继驻扎在沂南县的孙祖、岸堤一带。

沂蒙山区是全国著名的抗日根据地,是一块红色的热土。上个世纪20年代,党的一大代表王尽美就在此地传播革命真理。大革命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无数优秀沂蒙儿女和仁人志士为寻求救国救民的理想,抛头颅、洒热血,在八百里沂蒙点燃起燎原星火。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长达12年的革命斗争中,山东、华东党政军领导机关长期驻扎在这里。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沂蒙人民与山东党政军一起,共同创造了“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

抗大一分校的到来,对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特别是孙祖战斗之后,日伪顽的嚣张气焰骤然下降,人民群众的抗日热情空前高涨,鲁中根据地更加巩固,抗大一分校也不断发展壮大。一分校有个文工团,属于政治部领导。1940年6月,抗大一分校准备“七一”召开党代会,要文工团教新歌、演节目,可是直到6月下旬,仍然没有新歌,怎么办?袁成隆同志找史屏同志和王久鸣同志商议,一致认为,必须尽最大努力写出新歌,以向建党19周年献礼。

一个烈日炎炎的中午,史屏同志满头大汗地跑到沙洪同志住处,一进门就高声喊道:“老沙啊,交给你个紧急任务!”沙洪同志一听,急忙停下手中的笔,随手递过一个小凳子、一碗凉开水:“什么任务?”史屏抹了把脸上的汗:“‘七一’快到了,团部研究,请你写一首歌词作为献礼节目。”又说:“王久鸣同志已经表示了态度,准备和你比赛,你写歌词用多长时间,他谱曲就用多长时间。”

沙洪同志好像早已有了心理准备,他立即构思,只用了10分钟左右的时间就写好了歌词。词中把党比喻为“灯塔”、“舵手”,歌颂党是领导“核心”,代表着抗战的“方向”。这些形象和概念,都是当时整个抗日形势的体现,首先是沂蒙抗日根据地的形势的真实反映。1940年6月,抗日战争已经进行了3年,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前赴后继、保家卫国。可是,国民党反动派惧怕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人民力量,消极抗战,制造摩擦,不断掀起反共逆流。日本帝国主义也把主要作战力量转移到敌后战场,加强了对抗日根据地军民的疯狂扫荡和掠夺,抗日游击战争进入了最困难的阶段。但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不仅没有被吓倒,而且信心百倍地与敌人进行斗争,他们清楚地知道,只有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才是抗日的中坚力量,是真正与人民同甘共苦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因此,人民群众无限热爱党、拥护党,坚信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沙洪同志当时就是怀着这样的思想、感情和信念来写歌词的,可以说,这首歌词是从他心中迸发出来的。

歌词写好后,史屏同志迅速转给了王久鸣,王久鸣同志满怀对党对人民的热爱和激情,也只用了10分钟左右的时间就把曲子谱了出来。

一首经典的歌曲就这样诞生了。

歌曲创作完成后,马上在文工团试唱,在抗大一分校党代会和建党19周年纪念会上正式演出。随后,代表们带着这首歌回到各自的工作岗位,因此,很快传遍了山东各根据地,后来又传到苏皖等根据地,而且通过我们的地下工作者传到了敌占区......

一曲《跟着共产党走》,从战火纷飞的沂蒙山飞出,飞遍全国,飞向世界,流传至今,越唱越响。唱着它,我们赶走了日本侵略者;唱着它,我们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唱着它,我们走进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让我们踏着这首歌的节拍——《跟着共产党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团结奋进。

(临沂市委党史研究室  樊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