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临沂市党史史志网站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沂蒙印记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临沂概况 >> 沂蒙印记 >> 正文
刘知侠与《大众日报》
发布日期:2020-08-20 浏览量: 来源:

刘知侠夫人刘真骅,82岁了,虽身患癌症,但恢复状态很好,可谓精神矍铄。她说,跟刘知侠共同生活了22,除了知侠受到不公正待遇的那些日子,刘知侠一直订阅着《大众日报》,一直到晚年,都坚持天天读。他对大众日报社最有感情,他有一批报社老战友,临去世(199193)前一天晚上,他还在青岛的家中接待了于冠西夫妇。于冠西曾担任大众日报社副总编辑,后来成为浙江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浙江日报》社长兼总编辑。

那天晚上,他们谈得可开心了,没想到竟成了永别。刘真骅说。


创作谈放在 《大众日报》刊发

刘知侠是河南卫辉人。68,记者陪刘真骅老师来到知侠故里,拜谒刘知侠墓,听到好多关于刘知侠的故事。
刘知侠生于卫辉市庞寨镇柳卫村,这个村因柳毅传说而得名。刘知侠的旧居靠近柳卫村柳卫完小校门口,已翻盖,目前是他的侄孙住着。记者见到了刘知侠的侄子、72岁的刘国安和侄孙、48岁的刘学军。刘学军说,自己七八岁时见过大爷爷,看过电影和小画册《铁道游击队》。

刘知侠原名刘兆麟,自幼家贫,跟随父亲在村边道清铁路打工、捡煤核,跟随母亲在外祖母家放猪。刘兆麟11岁那年才开始上半工半读学校,后来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卫辉一中。

1936,他因家贫于卫辉一中肄业,到浚县教书。柳卫完小校长陈鸿溪编纂《柳卫村志》时,曾记录了当年刘兆麟的学生张克礼老人的回忆,其中一段是:“兆麟在浚县教书,每学期开学前都要带学生到现在的卫辉市李源屯取新课本,一个来回25公里路。路上有一段是道清铁路。兆麟对我们说,我能扒火车,大家信不信?学生们都说不信。那时的火车烧煤,速度慢,要是现在的话,谁也不敢吹牛。当时兆麟往手心里吐了口唾沫,随着火车紧跑几米,然后,一个飞跃,“地扒上了火车,还不时向同学们招手。他跟着车跑了50来米,学生们都喊,‘中了,老师,下来吧!’他跳下火车,来到学生身边,还不忘提醒,这事儿可不能模仿。你们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儿。否则,摔伤了可别找我。陈鸿溪对记者说,知侠住在铁道边,对铁路熟悉,所以写《铁道游击队》有着得天独厚的体验。


《铁道游击队》于1954年元月出版,新书上柜不久便告罄,当年再版。小说使刘知侠一举成名。应读者要求,19551019,知侠在《大众日报》丰收副刊刊发了《我怎样写铁道游击队的》一文,文中说:“最使我难忘的一件事,是日寇投降后,他们第一次的新年会餐。在庆祝胜利的丰饶的酒席上,正像我小说二十四章里所写的那样,他们是以古老的方式和气魄,来悼念自己已死的战友,把一桌更丰满的酒菜,摆在牺牲战友的牌位前边。他们平时喝酒都要猜拳行令的,我小说上写的高高山上一头牛的酒歌,就是和他们一起喝酒时学的。可是在这一次新年会餐席上,他们都沉默地喝闷酒。隔着酒桌,望着牺牲战友的牌位,眼睛就注满了泪水。当时的情景,深深地感动了我。也就在这次会餐的筵席上,为了悼念死者,他们有两个提议:一个是在革命胜利后建议领导在微山湖立个纪念碑;再一个就是希望我把他们的斗争事迹写成一本书留下来。对于这后一个建议,也就是他们所给予我的光荣的委托,我当时是答应下来了。因此,我写这本书,一方面是出自我个人对他们的敬爱,同时,由于他们的委托,也成为我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了。

创作谈清楚地向读者交待了这本书是亲历过战争洗礼的老兵倾心写的委托书。 


红嫂形象一点点在版面上清晰起来

1937年夏天,刘兆麟从报纸上得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招生的消息,便奔赴陕北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遂改名痴侠,后又改名知侠。19395,刘知侠抗大毕业后,又留校学习军事专业。学习结束后,刘知侠随分校到了山东抗日根据地,分配到抗大山东分校文工团工作。记者查到刘知侠最早在《大众日报》上发表的文章是1940313日的一篇短评《藏在妇女工作后面的暗影》。

文章写的是鲁南群众运动正开展,时常遭受到潜伏的反动势力的压制和破坏,妇女工作更易受到顽固分子等旧势力与汉奸们的打击与破坏。当我们在××等地将妇救会成立了,她们就造谣言说:‘参加妇救会会被提去当女兵的’!当然这虚制的谣言,由于事实的证明,是不难被粉碎的。但是她们接着又无耻地散布恐吓的言语:‘谁要到夜校去就烧她的房子’!‘再要上夜校,晚上叫她吃炸弹’!”“的确,这种恐吓影响了夜校的上课,这时候我们妇女工作者便更耐心去说服那些被吓住的大娘和大姐们,最初她们确是被吓住了,××的夜校,以前每天四五十个妇女来上夜校的,渐渐减到只有十七八人来上课了,但是经过我们妇女工作同志的努力说服和积极工作,——纵然来一两个人也不灰心地讲课,接着被说服的大嫂嫂老婆婆大姐姐们,她们都又陆续地来上识字课了,她们都渐渐觉悟到:这是可恶汉奸们造的谣言!”知侠写出了组织识字班的艰难,文章结尾鼓励大家坚决打破各种恶势力的污蔑和中伤,发挥妇女的伟大力量。

1940713,知侠又发表了人物特写《她母亲一样的爱着八路军的战士》,文章写的是东安乐的妇救主任,她像自己的母亲一样,是一个那么慈祥的老太太。有一次,一个同志病了。她慌忙在厨房里,煮药烧茶,一天做四五次饭,端在他的面前,妈妈一样地安慰着他。她的关心和慈爱是那样地纯挚,她不是为的积德行善’,她很明白抗日的道理,而爱着英勇的抗日将士。她不但爱我们这几个,而且爱着先后到这里的每个八路军的同志,像爱着自己的儿子一样。

194087日的《大众日报》上,发表了知侠的《筑成抗战的新堡垒》,刻画了在太平安庄战斗中,一位勇敢的母亲在儿子牺牲后的表现,知侠是这样写的:“跟着,是这次战斗牺牲了的张大的娘上台说话了:‘我的大儿子杀鬼子牺牲了,为了国家为了大家牺牲了,可是,这是光荣的!做娘的,我当然难过,我还有两个儿子可以打鬼子!早晚要打干净鬼子,看看谁能拼过谁!’台下是一阵雷动的掌声呼声:‘热心抗战模范的张大娘万岁!’”

共产党、八路军何以能在沂蒙山区坚硬的山岩上扎下深根?原因可能很多,但刘知侠当年写的文章,给出了答案:首先把压在最底层的女人解放了!扫除半边天头上的乌云,让女人找到做人的自由。凝望女人艰难站起来的身影,我想起了一句话:母亲是产生希望的希望。

196179,《大众日报》丰收副刊发表了知侠的短篇小说《红嫂》的一章。《红嫂》后来被改编成京剧《红云岗》,毛主席看了,评价了四个字玲珑剔透

知侠在《大众日报》上发表的作品,一个鲜明的特点是关注妇女命运,是共产党、八路军给了女人地位,共产党、八路军让山里的女人有了尊严。在连天的炮火中,女人们终于站立起来,她们义无返顾地把子弟送上战场,用甘甜的乳汁喂伤员 ,这在过去看来,简直是惊天骇俗的事儿,这站立起来的女人的举动,让人间弥漫温暖的光泽。

一个个红嫂形象一点点在《大众日报》版面上清晰起来。

刻画出区长的团结力

1942525,知侠发表了一篇很有生活气息的特写《归来者》,一开篇就像小说:

四月的春天。

贛榆县城里的伪军哭丧着脸,像笼里的鸟样地跳着,县城外五里路的地方都不是他们的世界了。因为离城七八里路的×,抗日的区公所依然可以在那里照常办公。

开会的小屋里,被薄薄的烟雾弥漫着,保长含着烟管,望着讲话的张区长,他的眼睛笑眯着,脸皮黄黄的——他的工作太辛苦了,他吃的是煎饼,讲起话来是那么和道”,每句话都说到人们的心里。

    !村外的哨上响枪了。

你们先在这里,”区长提着手枪,“我出去看看!”

刚一出门,一个区中队员跑进来,气呼呼地报告着:“庄东头发现了汉奸!”

接着把汉奸捉住了。多嘴的张大爷在街上传诵着:“区中队捉住了汉奸。李奶奶含着泪从家里跑出来,拉着一个区中队员的手:“在哪里,叫我去咬他两口!解解恨!”她拍着手掌对着一群女人又在诉说李大爷死得怎样惨……

同志!用零刀割他……”这是遭过汉奸队害的人的声音。

可是区长却把汉奸拉向另一个屋子去了。站岗的区中队员并没有让嘈杂的人群进院子。

张区长很耐心地做伪军的工作,希望他们早日回到人民的队伍中来,最后,将两个伪军放了。群众不干了。

张区长透过薄薄的烟雾,笑望着每个庄稼人朴实的面孔,很和道的在讲话了:

“……假使有的汉奸回心转意了,愿意过来打鬼子,那末咱为啥杀他呢,他掉转枪杆不多一分杀鬼子的力量么?……”

别上他的当吧!区长,他俩一去不回头又怎么办呢?”一个中年人站起来问。

那也不要紧!只要他们明白了抗日的军队与政权是不杀他们而优待他们的,借着他们给那些不愿当汉奸的人开一条活路……”

!”大伙点着头。

果然,第二天夜里,红鼻头的青年,和另外两个,带着家属,越过城墙跑出来了,听说三个归来者还带出三把匣子枪。

知侠娓娓道来,塑造了一个富有团结力的区长形象,没有多余的废话,全是用事实来描述事实,是一篇难得的战地小品。

这不是破坏,这是创造

知侠的消息、通讯、特写都写得很接地气,真实可信,比如1940613,《大众日报》刊发了他的《给抗日军送武器》,写的是一个晴朗的下午,杜家庄的七八个老乡相约着把十支步枪扛到八路军××营第三连来了,像到自己家里去那样安闲自然,满脸挂着微笑!

在墙角下放着的十支步枪,和在烟雾里闪着光亮的窗台上的一些子弹,这是他们以前买下来打土匪用的。鬼子扫荡鲁西南的消息,传到他们的耳朵里,杜家庄就开了一个全庄老少大会,讨论了一天,决定赶快组织自卫团配合军队打鬼子,同时决定把有多的枪送十支给八路军,赠送给中国老百姓自己的队伍、能打鬼子的八路军。

看似简单的送枪送子弹的举动,但是他们开了一个全庄老少大会,讨论了一天才决定。老百姓是慎重的。他们看准八路军是打鬼子的,才肯把枪送到他们手上。

194197,《大众日报》发表了知侠的特写《夜征的工人队》,写的是为了反扫荡”,二十多个石匠自告奋勇要去破坏公路上的石桥。

这是我们修的,现在还是由我们来拆掉吧!”

人们一点也没有忘记,这座桥是韩复榘叫建筑的,同时也就是他背叛了山东人民,从桥上逃窜了,并让鬼子的铁蹄,从桥上踏过,来屠杀筑桥的人,来屠杀山东的老百姓!

这简直是造孽!把它拆毁吧!”

天一黑,村后挤满了黑黝黝的人群!

斧头、镰刀、红缨枪、大刀、木棒,还有石匠所特有的大铁锤。粗重的武器配合火烈的心,这支巨流向着公路的方向前进。

巨流分股向公路、大石桥、电线杆冲去,没有等哨音发响,大家便龙腾虎跃地动起来了。

从月亮刚爬上山头起,公路上开始出现了宽阔的深沟在斧锯锵锵的声响中,电线杆一根根地倒下去,电线一盘盘地收在腕上。老张拧了把汗,招呼着挥动镰刀的老李。

把这送给抗日军!”

大石桥上迸着火星,发出隆隆的音响,铁锤划着夜空,汗水滴在将折断的石板上。……

腰折的电线杆一根根地躺下了十几里路,公路的创伤蔓延到××村的东头。大石桥上已听不到响声,桥身张着宽大的缺口,桥石沉在急流的水底,自此以后,它再不会遭受残暴的敌骑的践踏了!

刘知侠在文中点题,这不是破坏,这是创造。

堪称经典的小特写

淮海战役打响,刘知侠是华东野战军政治部机关报《华东前线报》特派记者。1949217,知侠在《大众日报》淮海战役拾零栏目上,发表了一篇特写《黄教导员与向导》,这篇特写堪称经典。
当年解放军济南第二团一营,一夜行军九十里,进驻固镇西某村。这一带的百姓受到国民党军的摧残,一听到军队进庄,也不问是什么队伍,连仅留在家里守夜的老汉、老婆婆都躲藏了。
一营到小村时,看不到老百姓,队伍刚住下,又接到团部电话,准备调防。为减轻战士们的疲劳,黄教导员自己先起来,准备领几个通讯员先到指定的庄子看房子,但是找向导带路,成了麻烦事儿。通讯员走遍了庄子,好不容易找到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大爷,他说是从永城逃难来的,不认识路;后来,又找到一个跛脚的青年,他说他腿上长大疮,又有羊癫疯病,最后找到一个老大娘,她说路不熟。黄教导员对他们都是和颜悦色地商量着,当他们说出理由一再表示不能带路后,黄教导员也无可奈何。突然有人想起:队伍进庄时,还看到庄东头有一个老大爷在挑水。不一会儿,通讯员就把这老大爷请来了,他蹲在灯前,向黄教导员叙述自己的难处:
我的腿要能走,我就去。

你的腿真不能走吗?”

是呀!说着是:……”老汉要赌咒了。黄教导员沉思了一下说:“给你马骑,可以吧?”听说骑马,老汉一怔:“我骑不好,也没那个福。

    我们扶着你上去。

不行!马不老实可坏了。

给你牵着走。

老汉对黄教导员仍连连摇头:“我真不行呀!”

送到后,我们用马再把你送回来。

这样,老汉没话说了,只半信半疑地呆望着油灯,黄教导员认为他已经应允,就高兴地吩咐通讯员:“快走,把马牵来。

一出屋门,老汉就被扶上马,通讯员前边牵着,黄教导员后面跟着,按着老汉所指定的方向,向宿营地走去,老汉在马上低低地说:“哪有这样好的队伍。

到了目的地,黄教导员正要执行自己的诺言,叫通讯员牵马送老汉回去时,老汉慌忙上去谢绝说:“!我能走!我能走……刚才是我……”转身便向回家的路上走去。

短短几百字,就活灵活现地还原了一个军民关系场面。老百姓先从不相信,到半信半疑,到最后全部相信,经过了一个思想斗争过程,比较、鉴别,担心、害怕,欣慰,都写进去了。一个小故事,就把军民鱼水关系是怎么形成的,解释清楚了。


《大众日报》给知侠提供了平台

刘真骅说,《大众日报》给知侠提供了平台,解放前如此,解放后又刊发了他的好多作品,除了《红嫂》,还有描写老区人民社会主义建设的随笔《旧战场 新战役》等。知侠平反后,陈沂同志,就是《大众日报》老社长,当时担任上海市委副书记兼宣传部长,想请刘知侠到上海担任文联领导,那阵子,山东文联还没有恢复。陈沂同志指示,请刘知侠带着夫人一块来上海,我和刘知侠就去了,住在东湖宾馆。陈沂的夫人叫马楠,上海文艺局局长。最热闹的是,那天晚上,吃完饭,陈沂跟知侠谈,马楠跟我谈,谈的其实是一个事儿,让我说服知侠到上海工作。马楠跟我谈的目的是说服我,跟知侠一块来上海工作。知侠回来一说,我说知侠你现在六十多了,如果你五十岁,还可来干点事儿。都这把年纪了……最后我们就没去上海。刘知侠跟陈沂的友谊是解放前在大众日报社那时候结下的。

    刘真骅回忆,刘知侠去世后,为了整理《知侠文集》,她找到《大众日报》老总编朱民的夫人余林,请她帮助查找解放前刘知侠在《大众日报》上发表的作品。余林曾担任读者来信组组长。我找她的时候,她退休了。大姐高度近视,戴着眼镜,趴在报纸上用放大镜找,把散落的稿子一点点凑齐了。旧报纸灰尘刺鼻,还有霉味,翻一上午双手都是黑色的,我们一起翻了一个星期,我想起余大姐就想掉眼泪。

大众日报记者于岸青在整理报史时,发现上世纪四十年代在大众日报社传唱的一首歌叫《困难是炬火》,她多方考证后,写出《寻找<困难是炬火>》一文,2012711日发表在《大众日报》,在文章的补记中她说:“第二天晨,苗得雨来电,他查到了确切的资料,《困难是炬火》这首歌为194111,日寇扫荡沂蒙根据地最为艰苦的时期,创作于沂南布袋峪,词作者刘知侠,曲作者艾力。

《困难是炬火》的歌词是:

困难是炬火把我们锻炼,

我们是坚钢越炼越坚强。

困难是我们的,

胜利也是我们的,

艰苦是我们的,

胜利也是我们的。

谁能熬过这艰苦斗争的锻炼,

谁就能得到最后的胜利。

谁能熬过这革命斗争的锻炼,

谁就能得到最后的胜利!

这是艰苦的开始,

这也是胜利的开始,

再艰苦我们要挺进!挺进!

挺进到胜利的明天。


来源:新锐大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