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前505—前432年),名参,字子舆,春秋末战国初鲁国武城(今平邑县南武城)人。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著名弟子,儒家思想的重要传人。他孝敬父母,慎微修身,思想和言行对后世影响很大,在儒家思想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一、曾子先世
曾子的远祖是因治水有功受舜禅让而有天下的大禹。禹死后,禹的儿子启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后,夏王位经太康、仲康、帝相传至少康,少康传王位给长子杼,封次子曲烈于鄫(今兰陵县鄫城),曲烈成为鄫国历史上第一位国君。
鄫国子爵,商代西周时期史迹不详,春秋时因国小势弱,经常遭受周围强国的欺负。前641年,因鄫国未按时到曹国参加宋、曹、郑国举行的盟会,宋襄公指使邾子杀掉鄫国国君以祭祀睢水之神。前591年,“邾人戕鄫子于鄫”,鄫国国君在国内被邾人暗杀,鄫国却无力报仇。前569年,鄫再遭邾、莒入侵,鄫国国君时泰请求鲁国保护,鲁国乘机提出并于次年正式将鄫国变为鲁国附庸。
春秋鲁襄公六年(前567年),莒国出兵灭鄫国,鄫世子巫西逃至鲁国,定居武城。为纪念故国,他将“鄫”字的“邑”字旁(古代“阝”写作“邑”)去掉作为自己的姓氏。后,巫生阜,阜生皙,皙生参,曾皙、曾参父子二人同为孔子弟子。
曾子的先祖虽贵为国君,但自其曾祖父曾巫失国迁居武城后,家境败落。其祖父曾阜做过叔孙氏的家臣,到其父曾皙和他本人时,只是薄有田产的庶民了。
曾子之父名点,字子皙,亦称曾皙。孔子早期弟子。生卒年代不详,《孟子·尽心章》称其为狂放之士。他对孔子十分崇拜,思想上与孔子十分接近。曾子小孔子46岁,拜孔子为师是因其父曾皙早年随孔子学习,深知孔子知识渊博,为了让曾子有所成就,让其也做了孔子弟子。在孔子弟子中,父子同学于孔子者仅有两例,一是颜路、颜回父子,再就是曾皙、曾参父子,颜回、曾参这两个晚辈都学有所成。孔子弟子中,仅有两个被后代官府赠封为“圣人”的,恰恰就是颜回(复圣)和曾参(宗圣)。颜回、曾参能够达到如此的地步,除了他们个人因素外,与他们父辈督促引导是有一定关系的。
二、生平事迹
曾子生于前505年,卒于前432年,享年74岁。其生平事迹,第一个为之作传的西汉司马迁在《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写道:“曾参,南武城人,字子舆。少孔子46岁。孔子以为能通孝道,故授之以业。作《孝经》。死于鲁。”《史记》所记“南武城”,为春秋鲁国城邑,战国后亦称南城、南武城,城址为今平邑县魏庄乡南武城。
曾子少年时在家务农,17岁奉父命离家至楚,拜孔子为师。刚开始孔子对曾子的印象是“参也鲁”,曾子从师后勤奋学习,刻苦努力,不久受到孔子重视。孔子认为曾子能忠实地继承自己的思想,将“中庸”和“为孝”的道理传授给他。曾子跟孔子学习的时候,孔子的思想学说已日趋成熟。通过长期认真学习实践,曾子对孔子思想理解较深,能够得其要旨。《论语·里仁》载:“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曾子性情沉静,表面鲁纯,但其践履笃实,谦虚谨慎。加之孔子因材施教,循循善诱的教育,使之最终成为一位著名的儒学大师。孔子曰:“刚、毅、木、讷,近仁。”“仁者寿。”曾子刚好具备这些特性,而且享年七十有四,确实高寿。
曾子27岁时,孔子病故,曾子与其他孔子弟子一起心丧3年。心丧过后,子夏、子张、子游认为有若长得很像孔子,想把有若当作孔子待奉,强曾子同意。对此,曾子坚决反对,认为孔子的德行像长江的水洗过,像秋天的太阳晒过一样,清净洁白无以复加,谁也不能与之相比。孔子弟子们感到曾子言之有理,就此作罢,各奔东西,曾子此时也回到故乡武城。
曾子当父母在世时曾仕于莒,做过“得粟三秉”的小官。父母去世后,“南游于楚,得尊官焉。”再以后齐国想迎以为相,楚国想迎以为令尹,晋国想迎以为上卿,他一概不就,专心致力于忠、孝、仁、义等儒家学说的研究和传授弟子的教学活动,直至年老去世。
曾子至孝,平时照顾父母一日三餐都有酒肉,早晚到父母跟前探望问安。冬季给父母保暖,夏天让父母凉快,说话注意声音的大小,尽量让老人生活舒心。“曾子耘瓜,误斩其根”,其父愤怒之下援杖将其打得昏倒在地,曾子苏醒后马上前往问安,退回来后还怕父亲挂念他身体,忍痛弹琴歌唱。曾子生母去世后,曾皙续娶,后母对曾参不好,曾参对其供养如同生母。
曾子道德高尚,品行端正。“曾子衣弊衣以耕”,鲁国国君听说后派使者送他一座城池作食邑,曾子婉言谢绝。派去的人劝曾子说:“这不是你向国君乞求的,是国君主动馈赠的,你为什么不接受呢?”曾子说:“我听说接受别人馈赠的人,就生怕得罪馈赠者,送给人家东西的人,往往会对接受者显露骄色。尽管你送来东西又不显露骄色,但我如果把东西收下以后能不怕得罪你吗?”最终没有接受鲁国国君的馈赠。
“曾子居卫,縕袍无表,颜色肿哙,手足胼胝。三日不举火,十年不制衣,正冠而缨绝,捉衿而肘见,纳屦而踵决。曳縰而歌《商颂》,声满天地,若出金石。”
曾子言行一致,办事认真。《韩非子》载,有一次曾子之妻有事赶集,孩子哭着要跟着去。她哄孩子说:“你不要去,你要是不去,回来给你杀猪吃。”曾子之妻赶集回来后,见曾子果然要杀猪,惋惜地对曾子说:“我说话不过是为哄哄孩子,何必这么认真?”曾子说:“对孩子是不能说谎的,孩子学父母言行,如今你哄骗孩子,是教孩子学骗人,这样怎能教育孩子成材?”
曾子的很多名言至今广为流传,很有教育意义。如《论语》载:“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孟子》载:“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晋楚之富,不可及也;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何慊乎哉?”等等。
曾子有弟子70余人,其中不少亦收徒讲学,其著名弟子乐正子春、单居离、公明仪等,还与曾子共同参与了儒家经典《论语》的编订整理,对儒家思想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著作
曾子著作,一般认为有《曾子》《大学》《孝经》。
《曾子》一书,《汉书.艺文志》载“十八篇”,隋、唐、宋时亡8篇存10篇。按史籍记载该10篇篇目分别为:《曾子立事》《曾子本孝》《曾子立孝》《曾子大孝》《曾子事父母》《曾子制言》《曾子疾病》《曾子天圆》。10篇全文收录于《大戴礼记》,在该书中为第49至58篇。到明代时,宋以前《曾子》10篇传本亦亡佚。现流传在世的为清代阮元从《大戴礼记》中辑出,参以《四部丛刊》本、《四库全书》本校注的《曾子十篇》,共计5699字。
阮元在是书自序中称:“百世学者皆取法孔子矣。然去孔子渐远者,其言亦渐异。子思、孟子近孔子而言不异,犹非亲受业于孔子者也。然则七十子亲受业于孔子其言之无异于孔子而独存者,唯《曾子》十篇乎。”评价极高。《曾子》十篇记曾子向弟子公明仪、乐正子春、单居离、曾元、曾华等论述“立身行孝之要,天地万物之理”。具体内容,第1篇论好学自省、慎思笃行,第2、3、4、5篇论孝行,第6、7、8、9篇论重仁贵义、持德守节,第10篇论天圆地方。《曾子》10篇是研究曾子和先秦儒家学说的重要历史资料。
《大学》是“十三经”之一《礼记》中的一篇,讲治国安邦之道,全文11章,1751字。主要内容为后儒所推崇备至、奉行无违的儒家著名的“三纲领、八条目”。所谓“三纲领”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思想原则;所谓“八条目”是:格物、致和、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立身处世方法。
二者关系,“三纲领”是《大学》的内在精神主旨,“八条目”是“三纲领”的具体展开和实践。“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礼记》从汉宣帝时设五经博士,后有东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大学》作为独立的一部书,唐以前正史无专门著录,北宋司马光作《大学广义》后对其研究注疏的日益增多。其中北宋程颢、程颐编次《大学章句》,作为当时人们入学的启蒙教材。
南宋朱熹将《大学》《论语》《中庸》《孟子》定为“四书”,重新编写了《大学章句》,称经1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传10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并分章注释,对每一章每一句的大义进行阐述。朱熹死后,朝廷将他的“四书”训说立于学宫,与“五经”并行。元代确定考试科目限于“四书、五经”,并用朱熹章句集注,历明清数百年八股取士,相沿勿替,《大学》成为封建社会后期最流行的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孝经》论述孝道、孝治和儒家的仁德思想。汉班固称:“夫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举大言者,故曰《孝经》。”《孝经》有今古文之分。古文《孝经》为汉武帝时鲁恭王刘余坏孔子宅,得孔子裔孙孔惠所藏之先秦古书,因原用古代篆字书写,称古文《孝经》。
《汉书.艺文志》载“一篇二十二章”,东汉桓谭《新论》称计1872字,汉代孔安国作传,梁朝末年亡佚。隋刘炫伪作孔传本1810字。今文《孝经》为汉惠帝时河间献王刘德上报河间人颜贞家藏之书,用汉代流行的隶体字书写,称今文《孝经》。《汉书.艺文志》载“一篇十八章”,宋以前流行的传本1806字。
今文《孝经》注疏最早的为东汉末年郑玄《孝经注》,流传最广的为唐玄宗注、宋邢昺疏。按:《孝经》原今古文并行,内容基本一致。其分章不同,乃古代经师为便于教授各以己意分之。其字句微有出入,系传授误写之故。如开篇一句,古文《孝经》是“仲尼闲居,曾子侍坐”,今文《孝经》为“仲尼居,曾子侍”。自唐玄宗注宋邢昺为之疏后,今文《孝经》盛行。
南宋朱熹作《孝经刊误》,他以古文《孝经》为基础进行整理,将《孝经》删节合并为经1章,传14章。《孝经》盛行于两汉,汉文帝时置《孝经》博士,南宋列入“十三经”。今流行的《孝经》注释版本分别有唐玄宗作序的版本,宋朱熹注释并作序的版本,清阮元校勘的《十三经注疏·孝经》版本。
除《曾子》、《大学》、《孝经》外,古籍中还载有许多曾子的言论,如《论语》载:“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孟子》载:“曾子曰:‘晋楚之富,不可及也;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何慊乎哉?’”等等。这些曾子言论,有的平实可信,也有的是后人假托。
南宋刘清之辑录曾子一些言论,连同《大戴礼记》中《曾子制言》等篇编辑成书,亦名《曾子》,后南宋汪晫、明代曾承业、清代冯云鵷、王定安又分别编辑了《曾子》、《曾子全书》、《曾子书》,《曾子家语》等书。刘清之编《曾子》一书现已佚失,按《宋史.儒林传》载分“内、外、杂”7篇。汪晫辑《曾子》两卷12篇,现有10篇,收入《四库全书.子部》。曾承业辑《曾子全书》3卷11篇,冯云鵷辑《曾子韦》7卷,王定安辑《曾子家语》6卷18篇。
上述辑录曾子言论的书籍以清代王定安《曾子家语》所辑资料最全。王氏采唐代以前古籍97种,所引除《大戴礼记》中之《曾子》10篇及《大学》、《孝经》外,录自于经、史、子、集及纬书等180余条,计5万余字。近人蒋伯潜《诸子通考.诸子著述考.〈曾子〉考》称其:“凡所引必注明出处。原书有异本者,不臆改;采用善本,必注明取此本之故。同一条并见于二种以上古书者,以较古之书为本文,较晚之书为附录。其搜辑之广,采录之慎,远在汪晫之上。”但是,王定安《曾子家语》所辑曾子言论也有臆断之处。引用各辑录曾子言论的资料,应注意先进行辨伪工作。
四、思想
曾子的思想核心是孝,认为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与总和。它无所不在,无所不包,适用于社会一切领域,是指导人类行为的普遍的永恒的基本法则。曾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置之而塞于天地,衡之而衡于四海,施诸后世而无朝夕。推而放诸东海而准,推而放诸西海而准,推而放诸南海而准,推而放诸北海而准。”
曾子强调为人首先要孝敬父母,尽力为双亲提供良好的物质生活条件。要娱亲、顺亲,使之精神愉快。要慎行其身,不给父母留恶名。父母死后,要慎重地办理丧事,虔诚地追念先祖恩德。
曾子曰:“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一举足不敢忘父母,一出言不敢忘父母。”“父母爱之,喜而不忘,父母恶之,惧而无咎。”“父母生之,子弗敢杀;父母置之,子弗敢废;父母全之,子弗敢阙。故舟而不游,道而不径,能全体以守宗庙,可谓孝矣。”“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曾子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新语》载:曾子孝于父母,昏定晨省,调寒温,适轻重,勉于糜粥之间,行之于衽席之上,而德美重于后世。”
曾子提倡以孝治天下,认为狭义的孝事父母可以扩展到广义的忠诚于国家朝廷,家孝必然国治,孝子可为良臣。“事父母可以事君,事兄可以事师长。使子犹使臣也,使弟犹使承嗣也。”只要从天子到庶民都能以孝为本,国家社会就能长治久安。人与人之间关系就会融洽和睦。作为个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曾子将孝于父母长辈的家庭宗亲伦理情感转化成了忠于国家朝廷的政治道德观念,把行孝纳入了忠于国家朝廷的政治道德观念,把行孝纳入政治的范畴,体现了以孝治民、为政的政治思想,成为儒家孝治派学说的重要代表人物。曾子之后,儒学继承发展了曾子的孝治思想,长达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以其演化出一整套伦理道德,为封建统治者孝治天下即德治天下铺平了道路。
曾子思想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修身,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提出了“吾日三省吾身”的修养方法。曾子要人不仅时刻小心谨慎做事,而且每天都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看一看自己的言行有哪些不当之处,以便及时进行纠正。这种遇事不从外部客观找原因而从主观找差距,不待别人指点或指责,主动自我反省的修养方法,是难能可贵的。
曾子还特别强调“慎独”,讲求正心诚意的慎独工夫,主张当别人不知或不在而自己独立处理事情时,也要严格按照儒家的各种道德规范自律,不做损人利己或伤天害理的事情。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正心诚意,从大处着想,从小事做起,始终保持独立的人格和高尚情操。“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做君子必诚其意。”
另外曾子修身不仅要求自己向善,同时也乐于与人为善。曾子曰:“君子己善,亦乐人之善也;己能,亦乐人之能也。”“君子不先人以恶,不疑人以不信,不说人之过,成人之美。”曾子的修身思想达到了很高的境界。
关于宇宙起源,曾子认为:天道曰圆,地道曰方,天道为阳、为明,地道为阴、为幽,阳吐气,阴含气,宇宙万物起源于阴阳二气,是阴阳二气运动变化的结果。曾子进而将宇宙中所有生物分为毛虫、羽虫、介虫、鳞虫、倮5大类,认为人属倮类,是宇宙中最伟大的生命体,“天地之性人为贵”。“是故圣人为天地主,为山川主,为鬼神主,为宗庙主”。宇宙间一切变化、运动都会对人类的生命和发展产生影响,人类的行为也会对自然界产生意义不一的作用。曾子关于宇宙起源的思想属朴素唯物主义宇宙生成论。
五、研究
曾子研究大致可以划分为4个大的历史时期。
一、战国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是收录记载曾子言行,宣传弘扬其孝的思想。
曾子是儒家思想的重要传人,曾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为研习传播儒学,记录、整理、纂定了《论语》、《曾子》、《孟子》、《孝经》等儒家经典。秦汉后,又出现了《大戴礼记》、《礼记》等大量书籍。这些书籍中很大篇幅记载曾子言行,肯定和弘扬曾子的孝道,将其作为孝子的典型。其中《论语》17处、《孟子》22处言及曾子。
《曾子》作为曾子著作基本无有争议。《孝经》,司马迁《史记》认为曾子所作,班固《汉书》称“孔子为曾子陈孝道也”。《大戴礼记》原书85篇,今存39篇,其中10篇记曾子之言,被视为《汉书·艺文志》所载“《曾子》十八篇”之仅存部分。《礼记》全书49篇,其中署名曾子或称引曾子言论较多的即有《大学》、《中庸》、《檀弓》、《曾子问》等4篇。
可以说已知关于曾子言行的原始资料,南北朝以前的书籍中已全有记述,此后书籍所记基本上都是以前内容的重复。要考察曾子的思想和事迹,应主要从南北朝以前的书籍中查找。
1、隋唐宋元时期,确立了曾子在儒学的“正宗”地位。
隋朝刘炫作《古文孝经述义》,同时指出曾子之孝过于迂腐。到唐代,韩愈从《大学》中挖掘出了儒家“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八条目”,经研究首先提出儒家“正宗”学说是由曾子传子思,子思再传孟子,创立了“道统论”。称“孟柯师子思,子思之学盖出曾子。自孔子没,群弟子莫不有书,独孟子之传得其宗。”韩愈的学生李翱将《大学》“正心诚意”、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孟子》“性善”诸说揉为一体,创作《复性论》,发展了他的思想。
宋代程颢、程颐肯定韩、李关于曾子是孔学“正宗”传人的观点,指出曾子得传孔子之道的原因为“曾子笃信”,“圣人教人各因其材。‘吾道一以贯之’,唯曾子为能达此,孔子所以告之也”。朱熹认为:“曾子为人敦厚质实,而其学专以躬行为主,故其真积力久,得闻一贯”,“遂得道统之传”。朱熹定《大学》为《四书》之一,作《四书》和《孝经》章句集注,其对曾子特别曾子思想的研究,继韩、李、二程后达到了一个新的境地。
三、明清时期,编纂出版了5部曾子专志,同时对其故里、生平、著作等进行细致研究。
明清时编纂出版的第一部曾子专志是明代曾子62代孙、世袭翰博曾承业编修的《宗圣志》。第二部为明代李天植编纂的《曾志》。第三部为明代曾子63代孙、世袭翰博曾宏毅主持、吕兆祥编修的《宗圣志》。第四部为清代曾子69代孙、世袭翰博曾毓壿修纂的《武城家乘》。第五部为清代曾子70代孙曾国荃主持、王定安编辑的《宗圣志》。
5部曾子专志中3部《宗圣志》体例完备,资料翔实,尤以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曾国荃主持编纂的内容最为丰富。另外,清道光年间冯云鵷编纂的《圣门十六子书》中第三部分《曾子书》,亦是研究曾子的专门资料著述。
曾子故里春秋鲁武城为费县南武城(今属平邑县),明代以前本无异说。明成化初年,山东守臣上言:嘉祥县南武山西南,玄寨山东麓,有渔者陷一穴中,得悬棺,碣曰“曾参之墓”。嘉靖十八年(1539年)诏封曾子后裔曾质粹为世袭翰博徙居嘉祥奉祀后,许多儒学大家纷纷著文辨证,由此引起了明清史学界一场曾子故里之争。
明代参与争辨的学者有姚廷槐、王雅量、潘季驯、马应龙、孔承业、于慎行等,清代有顾炎武、阎若璩、周炳中、俞正燮、赵祐、胡赓善、汪之昌、胡元玉、叶圭绶等。该时期重要故里考论专文近20篇,这些论文绝大多数认为曾子为费县南武城人。
四、近现代研究,该时期总的讲对曾子研究重视不够,专门或专题研究的不多。
近代有关曾子研究的著作主要有唐文治《曾子学》和蒋伯潜《诸子通考·诸子人物考·曾参》、《诸于著述考.〈曾子〉考》,钱穆《先秦诸子系年》中的《曾参南武城人》、《曾子居武城有越寇考》。
现代曾子研究专著有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纂、平邑县人民政府承编的《山东省志·诸子名家志·曾子志》,济宁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嘉祥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辑的《曾子家世》,贾庆超主编的《曾子校释》,临沂市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平邑县政协文史委员会编辑的《宗圣曾子》。
报刊上已发表的近现代曾子研究论文约10余篇,主要论及思想、著作、影响、故里4个方面,作者有曹道衡、钟肇鹏、王铁、董治安、曾振宇、罗新慧、李常松、李洪廷等。
六、影响
曾子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孝道,其“孝”的思想学说与孔子的“仁”、孟子的“义”的思想一样独树一帜,影响深远。其孝的行为除闵子骞外,几乎没有任何人能与他相比。《孟子·离娄上》载:曾子养曾皙,必有酒肉;将撤,必请所与;问有余,必曰‘有’…事亲若曾子者,可也。”“曾皙嗜羊枣,而曾子不忍食羊枣。”《战国策.燕策》称:“孝如曾参,义不离亲一夕宿于外。”唐代皮日休《文薮》曰:“曾参之孝感天地,动鬼神;自汉至隋不过乎!”
《孝经》在汉代得立博士,唐代玄宗为之作注,宋代以后列入“十三经”,宋朱熹作章句集注。元朝郭居敬编《二十四孝》,将曾子等24人孝行事迹详细介绍后,曾子孝道影响一直深入民间。因为曾子在封建社会几乎众人皆知,以致许多古籍在记述曾子的时候甚至连名字都不用提,如《庄子·性恶》:“天非私曾、骞、孝已而外众人也,然而曾、骞、孝已独厚于孝之实而全于孝之名者。”
曾子坚持正义,追求为真理而献身的精神,历史上一直鼓舞着志士仁人为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而赴汤蹈火,抛头颅洒热血。
从曾子“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其再传弟子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到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夏明翰“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高尚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精神一脉相承,今天已成为我们向青年一代进行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精神教育的重要内容。
曾子注重自我修养,提倡理性的自然,主张通过自省,达到人格完美的思想,在封建社会中一直为文人士大夫所推崇,其“吾日三省吾身”的名言,千百年来鼓励人们积极进取,不断自我完善。
其虚怀若谷,爱日以学,博学而孱守,微言而笃行,影响人们注意培养深思、好学、谦虚、踏实、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等优秀品德。其“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在其爵,我以吾义”,主张用道德的力量和人生有为的价值取向克服私欲,以达到所要追求的理想中精神境界的思想,至今仍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由于时代的局限,曾子思想中消极的一面,如孝敬父母到被父亲暴打至昏也不逃跑,慎独修养到了谨小慎微,走一步看三步,不敢越雷池一步等,也在历史上产生过较大的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