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我市被国家旅游局正式命名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这是临沂旅游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和里程碑。2006,2009年通过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复核。近年来,我们不断巩固和发展优秀旅游城市创建成果,始终以《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检查标准》为依据,有力促进了我市旅游产业的发展和服务水平、整体形象的提升。现将临沂市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复核工作情况简要汇报:
一、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工作开展情况
临沂作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旅游局的大力支持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落实中央、省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一系列决策部署,以建设“旅游经济强市,红色旅游名市”为目标,立足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突出“绿色沂蒙、红色风情、文韬武略、地质奇观”四大主题,红绿结合、整体推进,促进了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快速。2008年全市接待国内游客2032万人次,同比增长26%,成为全省5个国内旅游人数突破2000万人次的城市之一;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44.5亿元,同比增长34.9%,居全省第六位;接待海外游客6.54万人次,实现旅游创汇收入1.07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5.5%和41.8%。旅游总收入154.7亿元,同比增长37.2%,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7.9%。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国家A级旅游区42家,其中4A级10家,3A级9家,A级旅游区总量和4A级旅游区数量均居全省第2位;国家工农业旅游示范点8家,省工农业旅游示范点9家;旅行社88家,其中4A级1家,3A级4家;星级酒店58家,其中四星级3家,三星级24家;旅游从业人员6万余人,旅游相关从业人员近30万人。全市已初步形成配套齐全、服务规范,涵盖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的一条龙旅游服务体系。临沂旅游显现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先后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书法名城”、“中国市场名城”、“ 中国地热城”、“中国最佳生态文化旅游城市”等荣誉称号。
(一)常抓不懈,建立健全创优长效机制。一是实施联创联动。近年来,我市把创优纳入全市的“一创六建”工作,实施整体推进,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工作中,把加强城市旅游景区建设、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提升城市旅游功能、提高行业服务质量作为重点内容,各项创建工作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形成了创优合力。二是健全领导机制。将持续推进创优工作纳入市委、市政府决策范围,提出了符合我市实际的旅游发展思路和措施,作出了全面建设“五城”的战略部署(即:商旅之城、书法之城、兵学之城、温泉之城、水上运动之城)。市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领导小组对创优工作统一指挥调度,加强综合协调,责任单位由38个增至44个。市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定期听取创优工作情况汇报,多次做出重要批示、现场协调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重大问题。市政府多次召开常务会议,听取旅游工作汇报。市人大、市政协每年都把旅游工作列入调研和视察工作的重点内容,组织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对全市旅游工作进行调研和视察。三是完善工作机制。2008年初,市委、市政府下发了《临沂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复核责任分工》,对各项指标进行细化分工,层层分解任务,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丢分、谁负责”的原则,明确完成时限、完成质量、保障措施,确保了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四是强化责任机制。把旅游工作指标纳入《临沂市县区经济社会发展考核体系》,实施考核和奖惩。市委督查室、市政府督查室和市创优办对各责任单位的工作情况定期进行调度和考核,对重点工作按时段、按阶段进行督查督办,确保创优工作稳步推进。五是形成宣传机制。我市在中央、省、市的电视、广播、报纸、网站等新闻媒体的创优宣传报道达到1200多条。市旅游局在市区利用6块大型电子显示屏,26块出租车停靠点广告位和400个楼宇电视集中展示山东旅游整体形象、临沂旅游整体形象和创优工作开展情况,营造了全市上下齐抓共建的良好氛围。
(二)政府主导,掀起旅游业发展新高潮。坚持把旅游业作为全市的新兴支柱产业来抓,作为“一把手工程”来实施,在旅游业的组织领导、政策措施、资金投入、工作部署等方面给予了大力倾斜,逐渐形成了市、县、乡多层次推动旅游业发展的格局。市委书记连承敏提出“要坚持一手抓文化、一手抓旅游,培植文盛人兴的新型现代化城市”。市长张少军提出了“五抓”的具体要求(即:一是抓景点;二是抓路径;三是抓配套;四是抓推介;五是抓机制)。省旅游局于冲局长先后6次来我市检查指导工作,并作了《加快旅游产业发展,促进产业升级和城市转型》的专题报告。省旅游局其他领导同志也多次来我市检查指导。为加快全市旅游业发展,市里专门成立了旅游业发展管理委员会,市委、市政府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临发〔2006〕31号文件)。各县区也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主要领导亲自讲旅游、抓旅游、解决影响旅游业发展的重大问题。目前,全市上下已形成了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的良好氛围,为我市旅游业的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规划先行,引领旅游产业科学发展。市政府组织力量对全市287处旅游资源进行了普查,出台了《临沂市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管理办法》,明确了旅游部门在旅游规划编制、建设、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避免了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过程中多头管理、无序开发、低水平和类同项目建设等问题,将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工作引上科学发展的轨道。为发挥旅游部门的职能作用,推动旅游规划的实施,市政府把市旅游局纳入了市城市规划委员会的组成部门。在全省编制了第一部市级旅游总体规划,第一部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第一个完成了总体规划修编。全市已形成了以《临沂市旅游总体规划》、12个县区旅游发展规划和70余个旅游项目开发建设规划为主要内容的旅游规划体系。特别是2008年,编制完成了《临沂城市旅游目的地总体规划》,规划构建的“一带”、“两城”、“五区”正在建设和提升。北城新区、滨河景区对游客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市图书馆、文化大厦、广播电视发射塔、东方红影城等一批标志性旅游文化设施,正逐步成为新的旅游资源;小涑河购物一条街、启阳美食一条街的建设完善了城市旅游要素;正在建设和提升中的临沭苍马山旅游区、兰山茶山旅游区、孙子兵法城和王羲之故居将成为市区30公里半径内的精品旅游景区;华盛江泉城、观唐苑温泉度假村、常林国际大酒店、银河大瀑布酒店、凤凰城大酒店和澜泊湾大酒店等一批按五星级标准建设的宾馆酒店已开工建设,有的近期投入使用。蓝海国际大酒店等一批高星级酒店已开业运营;临沂商城按规划完善了旅游购物配套设施,提升了旅游功能。在不久的将来,临沂城市旅游功能更加完善,并将逐步发展成为苏北鲁南地区首选旅游目的地。同时,2009年,我市又启动了20多个旅游项目的规划编制工作,为全市旅游产业的科学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项目支撑,推动旅游产业跨越发展。我市始终把旅游大项目建设作为实现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全市共确定旅游重点项目39个,其中被列为省重点的18个,计划总投资142.97亿元。2008年沂水天上王城、莒南天马岛、沂水红色王村旅游区相继建成开放,2009年又有近20个重点旅游建设项目开工建设。大蒙山提升建设工程稳步推进,龟蒙、云蒙两大景区的连接道路已开工建设,这将极大方便两景区间的通行,加快大蒙山旅游区的整合步伐。香港合众集团投资10亿港币的苍马山旅游区一期工程进展顺利。沂南县破解“三农”发展难题,结合旧村改造开发建设的竹泉休闲旅游度假区作为山东省逍遥游示范区已于“五一”投入运行。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提升改造了王羲之故居和孙子兵法大文化遗址旅游项目,并努力把孙子兵学文化旅游品牌培育成山东一文一武两个圣人品牌之一。立足“中国地热城”的优势,投资7.5亿元,建设了观唐苑温泉度假村、阳都温泉度假村、大唐水韵温泉度假村、维多利亚温泉度假村等温泉旅游项目。同时,沂水山水天自驾车营地、沂南葡萄酒庄、沂水地下画廊滑雪等一批新业态旅游项目应运而生。蒙阴云蒙景区和山东金汇集团签署了合作开发协议,金汇集团将在3年内投资6.5亿元,按照5A级旅游区标准把云蒙景区打造成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山岳型旅游景区。德国哈姆斯贸易有限公司投资8.5亿元建设的百花峪景区项目,新疆正德投资公司在蒙阴县投资2.8亿元建设的安口生态旅游度假区项目已经签约。广西南宁玉林商会投资10亿元开发蒙山乐满地旅游项目达成了初步意向。
(五)突出重点,精心打造沂蒙红色之旅。临沂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是山东红色旅游的核心区。我们始终坚持以沂蒙红色之旅为主打品牌。设立了红色旅游发展办公室,配备了专门工作人员,高起点编制了红色旅游规划、高标准建设了重点红色旅游区、开展了系列主题宣传活动,使临沂红色旅游叫响全国。全市共规划开发红色旅游景区24个,规划投资8.91亿元。拥有国家A级红色旅游景区8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处,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0处。已建成开放的蒙阴孟良崮战役遗址旅游区、莒南八路军115师司令部旧址暨山东省政府成立纪念地旅游区、河东新四军军部旧址暨华东野战军诞生地旅游区、费县沂蒙山小调诞生地旅游区、临沭新华社山东分社成立纪念地旅游区等10个重点红色旅游区,累计投资2亿元。举办了全国红色旅游导游讲解骨干培训班,并在北京举办了“灵秀山水、亲情沂蒙”红色旅游推介会。成功举办了纪念孟良崮战役胜利60周年暨全国红色旅游发展研讨会。2009年5月,在全国红办指导下,我市成功举办了全国部分城市红色旅游市场拓展和融合发展研讨会暨山东省红色旅游导游讲解师资培训班。
(六)开拓市场,旅游宣传促销成效显著。一是加强品牌宣传,提升整体形象。积极参与省旅游局整合营销计划,连续两年在央视1套《朝闻天下-媒体广场》播出临沂旅游整体形象宣传片。充分利用临沂人民广播电台《旅游总动员》栏目等媒体平台,宣传临沂的旅游资源和产品。精心制作了《临沂旅游指南》等系列旅游宣传品,对临沂旅游政务网和临沂旅游信息进行了改版,扩大了临沂旅游的对外影响力。二是强化推介,实施奖励政策。市旅游局、市财政局联合出台了《临沂市旅游奖励办法》,对组织旅游专列、包机、入境组团、汽车团队、自驾游等形式来我市旅游的市外组团旅行社按照一定标准和程序,给予5000元—30000元的一次性奖励。该办法的出台,引起了各地旅行社的极大兴趣,纷纷表示组团来我市旅游。三是拉动内需,开展促销活动。为应对金融危机等不利因素影响,我市相继组织开展了“临沂人游临沂”旅游优惠促销和“游山东逛沂蒙回老家过大年-临沂春节旅游惠民活动”,通过一系列优惠措施,激活了全市旅游市场。2009年3月,市旅游局、市蒙山管委会在济南泉城广场举办了“2009山东万人免费游蒙山”活动,引发了济南市民来临沂旅游的热潮。同时,为迅速启动春季旅游,市旅游局协调有关县区成功举办了临沂市生态旅游启动仪式暨2009河东区草莓采摘节、河东区沂州海棠旅游节、兰山李官桃花旅游节、平邑梨花旅游节、蒙阴桃花旅游节等节庆活动,激发了市民的旅游热情,掀起了我市春季旅游的热潮。四是准确定位,开拓重点客源市场。2009年3月,由市旅游局牵头,组织各县区旅游局、相关旅游景区、旅行社和旅游星级饭店等兵分四路赴省内、京津冀、苏豫皖、长三角四大目标客源地42个城市进行大规模的宣传推介,并先后在北京、济南召开了《蒙山沂水》大型水上风情歌舞专场旅游推介会。这次全方位、广覆盖、密集性的旅游宣传推介,以“政企结合、联合推介、捆绑营销”为方式,最大程度地整合了优势资源,形成了宣传合力。同时以推出奖励政策、投放媒体广告、《蒙山沂水》大型水上实景风情歌舞专题推介等为具体手段,大大增加了市场促销的卖点和吸引力,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据不完全统计,仅3月份开展集中宣传推介活动至“五一”小长假,全市已接待外地游客团队3030个,团队游客113641人。
(七)创新体制机制,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不竭动力。一是加强资源整合。面对外地旅行社大规模组团来临沂旅游的市场需求,市旅游局在深入调研、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整合全市旅游接待服务单位资源,成立了由346个接待单位组成的市旅游接待协会。同时,市政府成立了由分管市长任组长,20个部门为成员单位的市旅游接待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具体协调、监督、管理全市旅游接待工作。市委、市政府为加强蒙山旅游区的统一开发建设,成立了蒙山旅游区管委会,并组建蒙山旅游集团作为开发建设的融资平台。平邑、蒙阴、费县、沂南4个相关县分别成立了副县级景区管委会,为蒙山旅游区的发展构建了科学的体制框架。临沭苍马山旅游区升格为副县级单位,实行了旅游局、管委会和开发公司“三位一体”的模式,形成了责、权、利相统一,人、财、物相匹配,规划、建设、管理相衔接的高效的运作机制。市旅游局与交运公司联合组建了集旅游交通集散、旅游交易、信息咨询、游客投诉、商品展销等功能于一体的临沂旅游集散中心和临沂旅游客运站。今年,市里还将整合旅游景区、旅行社、旅游宾馆饭店、旅游汽车、旅游商品等资源,组建沂蒙旅游集团,打造临沂旅游“航母”,进一步壮大临沂旅游实力。二是创新管理机制。今年,市政府先后出台了《临沂市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管理办法》、《临沂旅游奖励办法》、《农家乐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标准》等规范性文件,为全市旅游产业的科学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三是创新发展模式。为提升中心城市旅游业的档次和水平,加快打造城市旅游目的地,市委、市政府推出了大型水上实景风情歌舞《蒙山沂水》,通过艺术的无穷魅力把来蒙山旅游、到沂水观光的游客吸引到临沂来,吸引到中心城市来。
(八)以人为本,旅游服务质量不断提升。旅游发展环境对整个旅游业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工作中我们努力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加强诚信建设,不断深化细微服务,旅游发展环境得到了优化。加大了依法规范旅游市场的力度,强化了旅游市场的综合整治。旅游、公安、工商等部门开展了经常性的旅游市场联合执法检查,对无证营运、“黑车”拉客、低价招徕、国内社经营出境游业务等行为进行重点整治。为迎接《旅行社条例》的颁布实施,市旅游局组织3个检查组,对全市88家旅行社开展了执法检查。在全市旅游行业组织开展“共建诚信临沂旅游”和细微服务活动。制定了“共建诚信临沂旅游”活动方案,建立了诚信档案库,发布同业《诚信经营公约》,向社会做出自律承诺。在行业内认真落实《细微服务基本标准》,逐步完善督导检查机制、达标考核机制、激励奖励机制,促进了旅游服务水平的提高。深入开展了评选“青年文明号”、“十佳旅行社”、“十佳星级饭店”、“文明导游员”等多种形式的评先创优活动,推动了行业作风建设和队伍素质的提高。在全省旅游饭店服务技能大赛中,我市代表队名列总分第一,喜获团体一等奖。在全国旅游饭店服务技能大赛上,我市陶然居大酒店员工耿蓉芳代表山东省参赛,并获得二等奖。同时,加强旅游安全工作,制定了旅游安全预案,实行了旅游行业质监员制度、社会义务监督员制度、旅游投诉制度等,有效地保障了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九)完善功能,提升品位,城市旅游功能不断提升。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做强、做大、做优、做美中心城市摆在加快城市化进程工作的重要位置,着力提高中心城市的聚集辐射带动能力。发展滨水旅游,做活水上文章,先后投资100多亿元,对沂河、涑河、青龙河、陷泥河等7条内河进行了综合整治开发,沿沂河两岸建设了106公里的滨河路、57平方公里的滨河景区,城区段建起了7座橡胶坝、30处大型文化广场和百里健身娱乐长廊,环城形成了50平方公里的水面。沂河环境综合治理工程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滨河湿地公园、双月湖湿地公园成为国家级城市湿地公园。实施蓝天工程,大气环境明显改善,城区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8%。实施碧水工程,沂、沭河水质在淮河流域率先达标,成为全省出境河流水质最好的城市。实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新建改建城市主次干道61条、跨河桥梁15座;新建、扩建14座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8.5%,建成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4.3%;城市绿地覆盖率达到37.8%,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5平方米,市民出户500米内就能见到绿色;新安和改建路灯、景观灯8.96万盏,亮灯率达98%,营造了天蓝、地绿、水清、街净、路畅、灯明、墙洁、楼美的人居环境。崭新的城市框架,准确的城市定位,明确的发展方向,使自然生态与城市景观有机融合,临沂的城市旅游功能逐步提高,城市知名度、亲和力和影响力空前扩大。我市先后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先进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国家环保模范城和省级园林城市、卫生城市、生态市建设先进城市、适宜人居环境奖城市、无障碍设施建设示范城市。
同时,为推进县域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县域旅游功能配套完善,我市总结推广“沂水旅游现象”,大力实施“以北促中,以中带南,集群发展”战略,积极开展创建省级旅游强县工作,各创建试点县都成立了政府“一把手”任组长、相关部门为成员的创建机构。沂水、平邑、蒙阴为旅游局增加了编制,充实了人员,解决了办公场所和经费困难。各县区呈现出你追我赶、竞相发展的良好势头,县区的旅游功能不断增强,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升。在全省重点旅游项目建设现场会暨创建旅游强县工作会议上,我市沂水县作了典型发言。目前,沂水、平邑、蒙阴3个县已通过了省级旅游强县验收,下一步我们力争用三年的时间,全市9个县都迈入全省旅游强县行列。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临沂优秀旅游城市创建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旅游业也有了长足发展,但与我市丰富的旅游资源、丰厚的文化底蕴、良好的区位优势、较好的经济基础、发达的商贸物流相比,与旅游先进地区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和不足,优秀旅游城市工作创建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提升,旅游业发展的巨大潜力还有待于进一步发挥。
下一步,全市旅游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战略部署,以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创建工作为总抓手,以投资、消费为动力,以景区规划为基础,以大项目建设为重点,以红色旅游为特色,以宣传推介为关键,以行业管理为抓手,努力把临沂建设成为形象鲜明、特色突出、结构合理、环境优美、设施完善的新兴旅游城市。力争到2012年,接待国内外游客3000万人次,年均增长13%;实现旅游总收入达到320亿元,年均增长23%,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10%,努力实现建设“旅游经济强市、红色旅游名市”的目标。
一是进一步优化旅游发展环境。搞好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全市旅游接待能力和接待服务水平;加强旅游队伍建设,努力建设一支业务精通、服务一流的从业人员队伍;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旅游业发展的浓厚氛围。 二是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对旅游资源实行深度开发和系统整合,打造精品,提升优势。特别是抓好蒙山旅游集团的运营,整合蒙山各景区旅游资源,加快山岳型度假区建设步伐,增强临沂旅游的核心竞争力。三是搞好客源市场定位,加强宣传促销,努力扩大旅游市场规模。建立“政企联手、部门联合、上下联动”的宣传促销机制,实行重大外宣、招商、文化交流等活动与旅游宣传有机结合,积极组织参加国内外交易会、博览会,举办层次高、规模大、轰动效应强的会展、旅游节庆活动。四是努力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放大“沂水旅游现象”,逐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民间资本和境外投资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努力打造一批集旅游区、旅行社、星级饭店、购物商店和旅游交通于一体的旅游骨干企业。五是改善旅游收入结构。充分利用临沂商贸城的优势,以旅游商品专业批发市场为龙头,大力培育和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
多年来,各级各部门对临沂旅游业的发展非常关心,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强有力的指导,对临沂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下一步我们将不断提高旅游产业的主导地位,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进一步完善城市现代旅游功能,促进临沂旅游业的又好又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