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新世纪以来,全省第一轮修志工作全面完成,开始步入第二轮修志进程。全省各县市第二部社会主义新方志编修工作启动。二轮县志完成后,乡镇志、村庄志、部门志、行业志、人物志、山水志、名胜志纷纷上马,遍地开花,史志工作出现一派欣欣向荣的可喜现象。出现一种前所未有的大好局面。
然而,在二轮修志的热潮中,也遇到了一些实际情况和困难,这些现实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解决,就会限制、阻碍修志工作,干扰、迟滞、延误甚至会毁掉志书的编纂工作。
针对遇到的一些实际困难,在多年来的实践中,我们采取了一些相应的措施,一一化解了这些困惑和难题,使二轮修志得以正常推进,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编修出了许多成果斐然的志书。如,续修《莒南县志》《大店镇志》《大店村庄志》《莒南一中志》《莒南县政协志》《莒南监察志》《虎园村志》等。归结起来,我们的做法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解决缺少专业人才的困难——选聘
由于时间的推移,第一轮修志的骨干人才逐渐老去或病或亡,已先后退出历史工作岗位。又因机构调整、人员变换,史志界进入了许多新生力量。从领导到编纂工作人员,多数人缺乏修志实践经验和修志专业知识,修志队伍出现人才断层、空档的现象。可以说这种情况,不同程度地存在于修志工作中,人才不足是史志界面临的普遍现象。另外,由于志书的体裁特点是囊括百业,陈述万事,包罗万象,内容包括自然、社会、经济、政治、军事、文化、民俗、宗教、教育、卫生、科技、人物、方言、建筑、文学、艺术、古迹考证、轶闻、传说等等,涉及面广、量大,即便是优秀的史志人才,也难免厚此薄彼,此长彼短,不可能是万事精通的全才、通才,总有些不熟悉、不擅长的领域,不能胜任某些方面的编纂业务。因此,众手成志、开门修志就成为现实需求的不二法门了。
如有的人熟悉自然地理、农业、水利,但对金融、司法就可能非常陌生;有的人对某些历史人物比较了解,但对另一些历史人物就所知甚少,不甚了了;有人熟悉某种音乐,但对其他领域则一片茫然、浑然不知。史志单位的人才不可能包打天下。故而,面向社会聘用人才,开门修志就成为必然的选择。尤其是新同志较多,专业人才缺乏的史志单位,就更应该借助社会力量完成二轮修志的宏大事业了
莒南县史志办公室自2002年启动二轮修志,因不熟悉业务,工作一度进展缓慢。2007年,新领导上任后,认识到开门修志的重要性,于是大胆聘用社会贤达,及各部门、各行业有专业特长的人才参与修志,终于使修志工作走了快车道,几年的时间,便编辑出版了一些高质量的志书。
在聘用人才时,我们根据修志需要,有选择性地聘用所需人才。如金融志稿撰写,我们就聘用金融界熟悉业务的专业人才;建设志稿撰写,就聘用建设局内退休的老资格专业人员担任;风俗礼仪志稿的撰写,就聘请对社会地方风俗有所研究的学者担任。
当时,我们分别选聘了十几名兼职人员,担负各部门内容的撰稿任务。有的人担负几个篇章的撰稿,有的只负责一个篇章的撰稿,有的只负责某几个人物传记的撰写,有的只负责工业编中油石有关内容的撰写。总之是:分工各尽其才,各尽其用,各尽所长,不搞平均摊派;而是实事求是,谁适合写哪块就分工哪块内容的撰写。并根据实际情况,分别给予约稿、顾问、特邀、供稿等名份。
对聘用人员,我们完全根据其工作能力、工作态度而定。对一些徒有虚名而无真才实学,或者哗众取宠、浅薄浮躁之辈或者咬群生事、闹不团结的人一律不用。这就保证了修志过程少走曲折弯路,工作得以正常健康推进。
同时,我们对聘用人员给予充分的信任,并给他们提供适当的工作环境,而且按照其完成任务的工作量,给予适当经济报酬。这就振奋了他们的精神,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增强了他们工作的自觉性,保证了修志的进度和质量,极大地降低了管理成本。
二、解决缺乏资料的困难——征集
第二轮修志,主要是续修县志,修纂村志、乡镇志、部门志、行业志,与原来编辑的第一本社会主义新县志在体例、内容、写作主体、价值取向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修志面临一些全新的局面和崭新的课题,内容的性质和侧重点完成不同。而这些不同的特点,首先表现在资料方面。
二轮修志伊始,编纂人员往往囿于县志编写的路径和固有的框架,企图按县志的体例去套新志书,而忽视了新志书的特点,这就造成了削足适履的痕迹。不具备的内容硬凑,而独具特色的重点内容又轻描淡写,没有突出重点和特色,把本应出彩的志书弄得寡然无味、平淡无奇。
资料是志书的主要部分,是志书的骨肉,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志书的生命载体,资料是否翔实、丰富、特色鲜明,决定了志书的质量。
二轮修志首先面对的是资料关。开始有人觉得老虎吃天——无处下口。哪些该写,哪些不该写,何者详,何者略,心中无数。后来经过几次讨论,我们觉得资料处理和志书篇目设计都应从实际出发,突出特点,重点,做到大事不漏、小事从简或从略。如《大店镇志》,就突出了大店地主庄园、八路军115师司令部旧址、山东省政府成立旧址、天马岛景区(包括马鬐山和号称天湖的陡山水库景点)、薛家窑黑陶、磨料磨具、老龙腰和街疃的春秋莒子墓等独具特色的内容。《虎园村志》主要体现天然卧佛自然景观、山东最早的抗日根据地和革命领导人活动等红色革命历史内容、全县第一座大型水库——虎园水库、虎园驻军等特色内容。《大店新村志》则主要体现库区移民,艰苦创业和磨料磨具生产,由无到有,由小到大,最后形成全国著名产业的内容。围绕重点征集材料、组织材料,把其中的人物活动、领导决策、社会条件、发展脉络、创业事迹、历史遗物,保存的档案文件、奖状,媒体报导等资料征集起来,加以编纂,志书就显得真实生动,有血有肉,真正体现出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背景、人物风貌,使人觉得耐看、爱看,有史料价值。
在史料征集过程中,我们也遇到因历史上领导人更迭、变动大、档案遗失,某些参加革命及建设事业的英雄人物或当事人、见证人、知情人去世,线索遗失等现实问题,因而造成线索中断、史料缺乏。这样我们只能另辟蹊径,从侧面了解当年的历史。
征集资料中,我们注意发动群众,从两方面入手,了解原始资料。
深入群众,深入基层,遍防老革命、老八路、老党员、老志愿军战士或其亲属、战友,以及当年支前、修水库的亲历者,了解那段历史的真实动人细节,从一些幸存的知情者那里,我们了解到许多宝贵的材料。如虎园村老书记化子仁老人献出了抗日战争中八路军被服厂使用的缝纫机;95岁老人、老八路陈茂法讲述了当年他在八路军兵工厂的经历,都极大地丰富了志书的内容。
(二)查阅档案资料和历史书籍,从中找到一些前人的回忆记叙,还原了革命历史上的真实细节。如我们查阅了黎玉、肖华、谢辉等人的革命回忆录,找到了当年这些革命前辈领导人在莒南的革命活动的事实证据和生活战斗故事,对于我们撰写红色革命历史内容提供了充实的资料。
古人云:“礼失求诸野。”其实有许多丰富的历史资料一直存在于民间的广大群众之中。深入其间调查采访,你会有许多想不到的惊喜和惊奇,很多人会提供一些过去你闻所水闻的极具历史价值的资料,有些还会弥补长久以来史书的空白。
三、解决缺乏资金的困难——众筹
志书完成有三个必要条件:一是政治条件,即官方支持、便于发动志书修纂工作。二是文化条件,即要有懂得史志纂修业务的文化人来撰写、编纂志书,具体负责编纂业务。三是经济条件,即要有必要的启动资金,如提供办公场所,保证必要的采访、编写费用,及适当的劳动报酬。更重要的是落实出版经费,这一点是重中之重。
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前两个条件具备,而最后一个条件落空,导致全盘失败,志书流产,功亏一篑。这种例子,这种教训曾不止一次地出现在修志工作中。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如果没有经济条件支撑,一切修志的宏愿都将落空,一切良好的愿景都将论为空谈。所以说,经济是基础,经济条件是保障,是志书出版的关键因素。
在现实的修志过程中,往往遇到经费不足、投资不到位的困境,这恐怕也是大多数史志工作者都曾经经历过的尴尬事情。
面对资金不足的困难,我们不是消极等待,而是积极应对。我们采取的措施有如下几点。
(一)是积极申请政府财政拨款,这是主要渠道,也是正规渠道。有时分管财政的领导工作繁忙,顾不上或不了解志书出版的情况,而延误了经费的批复。就需要史志部门的负责人要及时向领导汇报,做出申请预算,早打报告。要多跑几趟腿。要有与领导多沟通、多联系,说明申请理由和工作进展情况的耐心和诚意。一般情况下,经费都可以得到圆满解决。符合这种情况的,一般是官方主办的志书:县志、镇志、部门志,如教育志、卫生志、建设志,都能得到政府或部门支持,足额解决经费问题。
是面向社会筹措资金。一些村庄志、行业志、人物志、山水志、民俗志、物产志等,往往缺乏行业主体的明确责任人依托,没有明确的领导机关和负责人,或虽有负责人,但没有经济实力。这就需要发动社会力量募集资金。募集的渠道有如下几种:
(1)拉广告。有些企业和企业家需要宣传自己的产业、产品,提高知名度。可以用出版物印刷照片、介绍业绩的广告形式收取一定费用。
(2)拉赞助,如山水名胜志,与一些地方单位利益有关,可以通过地方有关政府、有关单位、厂矿企业,募集一些赞助款。他们也有这方面的需求和意向,也会乐意出资赞助的。
(3)义捐。这些情况主要体现在村志出版经费募集方面。现在农村集体经济多数是空白,搞集体事业主要靠摊派和捐献。但村志涉及到许多人物和企业事业单位,他们要想在史书上留名,流芳于世,而且都认识到名字入志是十分重要的事情。为了宣传他们的事迹,青史留名,他们也都会热情捐助的。如《虎园村志》在募捐助过程中,我们首先印发《募捐通知书》,说明出版村志对于村庄发展的重大意义,事关全体村民,然后召开大会,举行隆重的募捐仪式。结果村民都踊跃捐款,有钱的多捐,无钱的少捐,连周围村的亲戚朋友都参加了捐款。大家都觉得为集体事业做出贡献是光荣的,都积极参与,唯恐落后,被人看不起。何况这些年社会经济发展了,群众富裕了,一般群众拿个三百二百元也并非难事,因此都乐于参加,并视为应尽义务。还有些知名人士、模范人物、企业家、艺术家、学者、军人、教师、医生、干部,因志书对他们有大篇幅的相关介绍,他们的捐款热情都是很高的,甚至主动提出多捐助一些。本村有两个企业家一次就认捐数万元。
同时,我们也制定了相关的政策,对捐款的义士芳名录记载在志书中,并赠书纪念。对于义捐的钱款专门建账,专款专用,专人保管,专人审批,每一笔账目来去明白,收支清楚,随时可供查阅,使群众放心。只要群众热情参与、支持,任何事情就不难办了。
另外,修志中还遇到一些困难,如新手热情很高,但缺乏修志经验,业务不熟悉,我们就聘请一些老专家、学者等等对他们进行培训。通过言传身教,具体指导,使青年同志较快地掌握了志书体制、语言风格、篇目设置等修志常识和技能。同时我们组织同志们学习成功的志书,阅读研究古代的志书和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新方志书籍,学习前人成功的修志经验,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同时组织学习史志界领导的讲话、上级颁发的关于修志的文件,以及史志刊物上的文章。特别学习了习近平主席的有关讲话文章,用马列主义理论武装头脑,端正了思想路线,使修志工作学有榜样,干有目标,克服了种种困难,勇敢奋进,开拓了二轮修志的新局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我们遇到的这些困难,在修志工作中呈现一定的代表性、普遍性和共同性的特征,恐怕所有的史志从业者都曾程度不同地遇到过此类的困惑和难题。我们对待遇到的这些困难,不等不靠,不是怨天尤人,坐等机遇,无所做为,而是迎难而上,具体分析,找到解决的途径和方法,终于化解了危机,克服了困难,成功地推进了二轮修志工作,顺利完成了二轮修志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