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志的功用是“存史、资政、教化”,地方志要具备这些作用,就必须具有丰富而翔实的资料。要通过运用丰富的历史资料把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写出来,并通过记述真实的历史,把事物变化的基本规律写出来。只有这样的志书,才能真正起到“资政”的作用。资料性是地方志的基本特性,资料工作是修志的基础工作,资料是志书质量的根本保障。
一、修志资料来源
(一)文字资料。(1)档案资料。档案是历史活动的原始记录,它真实性、可靠性强,是编志的最主要的资料来源。修志要注重查阅三种档案,一是现行档案,即新国成立以来各个机关、部队、团体、企业、团体、事业单位的档案;二是革命历史档案,即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前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领导下政权、军事机构和群众团体等档案;三是旧政权档案,历代王朝、民国以及日伪时期的档案。(2)报刊资料。报刊中对人或事的报道,是入志的宝贵资料。报刊对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名及经过等报道都是基本可信的。虽然也有失真的地方,但其主线是可信的。(3)图书资料。本地区的、本部门的、本专业的图书,里面有着大量修志所需的资料,必须认真查阅。(4)私人著述资料,包括笔记、手稿、日记、书札、回忆录、调查记录、讲演稿等,这类资料大都亲身经历或亲眼目睹而记,往往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可弥补档案、报刊资料的不足。(5)其他文献资料。包括各级各有关部门历年工作总结、印发的有关文件、上报的有关材料、各种会议材料、典型材料、各行各业的行业会刊、职工名册、统计报表、合同、厂规、章程等等,有时也是很有价值的资料。谱牒,包括家谱、族谱、宗谱等,也有修志所需要的宝贵资料。
(二)实物资料。(1)遗迹、遗址。古代或旧事物遗留下来的痕迹和已经毁坏的年代久远的建筑所在地能够提供前人日常生活、社会活动、文化发展水平等有关情况。(2)文物。历代遗留下来的在文化发展史上有价值的东西,包括化石、金石、建筑、墓葬、碑刻、工具、武器、生活器皿、纪念地、纪念塔、纪念碑、纪念品和各种艺术品、装饰品等。近代以来,更有纪念馆、展馆、纪念章和各种遗物等。这些实物资料更接近事物的本来面貌,甚至就是事物的本来面目,因而比文字资料更为可靠。
(三)口述资料。(1)回忆。历史的见证人或知情人对历史事件的追忆,其特点是历史见证人亲知、亲闻、亲历,特别是一些内幕情节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2)民歌、民谣、民谚。流传在民间的歌谣、总结经验的格言、谚语等,形式生动活泼,内容富有地方色彩,多与当地的现实生活、社会状况有关,也是很好的方志资料。(3)遗闻轶事和民间传说。“遗闻轶事”是指前人遗留下来的传闻而正史没有记载的事。这些内容和文字资料互相对照着使用,也是很有参考价值的。(4)口传。口头传授的技艺或方略,比如一些民间艺人、能工巧匠和医生,其唱腔、唱词、技艺、药方等,没有文字记载,全靠口授,我们要采集记载下来,收入志书,既丰富了志书的内容,又有利于技艺的保存与传承。其中,最需要记载的是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技艺。
(四)社会习俗资料。包括社会风俗、习惯和方言。社会习俗主要可分为生活习俗(服饰、饮食、居住和器具使用等)、礼仪习俗(婚丧嫁娶以及交际)、节庆习俗、生产贸易习俗(农业生产、商贸等)、信仰崇拜习俗等。这些都是民众代代传承的社会文化传统,是传统文化的积淀,是一种民俗文化。民俗文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的发展变化反映了时代主题和特征。
(五)音像资料、图片资料、网络资料。现在保存和传递资料的手段比较先进,许多资料特别是近几年的资料,有的已在电视台播放过(如新闻节目),有些资料单位或个人曾以音像的形式保存了下来,因此,音像资料是志书资料的一个重要来源。反映城乡建设、各行各业的生产及其成果等情况的图片,也是志书的重要资料来源。从网络中收集资料也是一条重要的渠道,但是,网络资料有时真实性差一些,需要认真核实。
(六)实地调查资料。是应用客观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实地研究获得地方历史发展的重要资料。这是第一手的资料,要运用社会学调查和史学考据的科学方法。
二、资料的分类
一般专业篇中所需要的资料,从内容功用上,大体分为:(一)主体资料。主体资料是指记述事业的起始、发展变化和发展结果(或志书下限的情况)的资料。(二)背景资料。背景资料是指交代主体资料所记述的事业发展变化的原因或背景的资料,各行各业发展的背景资料。(三)外延资料。外延资料是记述事物发展的结果所产生的后续影响的资料。它能够把事物结果所产生的影响反映出来,能够为读者提供很宝贵的历史资料。(四)典型资料。典型资料是指能够把事物发展中的一些典型事加以记述所用的资料。正确地运用典型资料,能够起到画龙点睛作用。(五)特色资料。特色资料是反映地域特点或时代特点的资料。它是比典型资料更加突出的一种资料。特色资料主要包括地域特色、经济特色、产业特色、人文特色、景观特色等等。(六)宏观资料。宏观资料是指概括反映一个地区、一个行业或一段时间内发生的事情的资料。宏观资料可以给读者一个宏观的印象。
需要注意的是,在收集资料时,需要收集哪几种资料,要根据篇章需要而定,不要刻意要求对以上几种资料都要全部都要收集到。从志书对资料的运用,不同的篇章要求不一样。需要“概述”“概况”的篇章中需要宏观资料,“人物传”需要的是基本资料和典型资料及一些细节描述的资料。但是,在任何情况下,主体资料是不能缺的。
收集资料原则要求
(一)收集资料原则
要做到“四先三边,重在消化”。“四先”即搜集资料要遵循先内后外、先急后缓、先近后远、先活(活资料)后死(死资料)的原则。“三边”即在方法上要做到边搜集、边整理、边考证。这是搜集资料的最基本的原则和简洁快捷的方法。搜集资料过程中,要重在消化。志书不是罗列资料,而是要著述资料,“资料无一语不出于人”,而“志稿无一语不出于己”。
(二)收集资料要求
(1)全面性。志书作为“一方之全史”“地方百科全书”。对志书资料的第一个要求就是 “全”,资料要全面。一方面要在设置篇目时把各个行业都包括进去,另一方面就是在记述一个事业,一个事物时,要把它的发生、发展、最后结果(到下限)都要记述下来。“两点一线”起点和终点,如果中间这个事物的时间线断了,要说明原因。
(2)地方性。资料不能超出地域范围。超出了,叫越境而书,不符合写志的要求。当代为了发展旅游业,发展经济,争名人、名地、名事,都能理解。但要写到志书上,就要考证清楚再写。某个人的某一段经历在你这个地区,如果觉得有必要写人物传也可以写,但不要把人家的一生都说成在你那里,如果籍贯不是你那里,就更不能说成是你那里的人,一定要注明其籍贯所在地。写研究文章,进行学术方面的争论,是可以的,但写志不行。
(3)真实性。地方志记述的是一地之历史,是正史。写志就是实事实写。就是说,编写地方志,首先要把过去的事情搞准,历史只有一种情况,决不会出现第二种情况、第三种情况。所有的想法,所有的猜测,所有的可能性,都不能写到志书里去,只有把历史上发生过的那个唯一的“事实”搞准,才能把它记到志书里去,弄不准的事情不能写。
(4)时限性。志书不但有下限,而且还有上限。志书一般不能超越下限,特殊情况需要下延的,要由志书的总纂者通盘考虑后再决定,并在凡例中说明。关于志书的上溯下延问题,是续志工作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为了能够交待清楚事情或一个行业发展的前因后果,特别一些重大工程时间跨度较大,这就要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对待。特别是彩页图片,由于修志花费时间过长,如果需要彩页适当下延一段时间,也一定在凡例中说明。
四、资料收集重点
要贯彻这些原则与要求,体现在资料收集和选择上要抓住以下几个方面重点内容:
(一)具体确凿的资料。一部好的志书应该是“其载欲悉,其事欲核,其书欲直”,确凿应作为衡量志书优劣的标准之首。材料要记载得详悉,对事件的基本要素应交代齐全,尽可能地具体确凿,切忌笼统。如用“长时间以来”“长期以来”等时间概念就太模糊了。材料要记载得具体确凿。编修志书,如能充分利用有关部门各种数据和统计,情况反映得就能更准确、更科学。
(二)反映事物本质的资料。本质是事物的性质及此一事物和其他事物的内部联系。反映事物本质的资料是关键性的资料,没有它,就不足以说明事物的性质、本质。
(三)反映事物规律的资料。能够反映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和内部联系的资料是反映事物规律的资料。如果我们按照事物演变的过程进行科学的排列,就可以对事物作动态的认识,掌握事物发展的变化,从中反映出事物发展的规律。志书要反映规律,关键在于精确选用能够反映事物规律的资料进行科学的排比。
(四)反映时代特点的资料。资料能体现当时的历史特点,记述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变革及其相互关系,反映社会发展规律,反映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修志的每一部分都应从自己的方位、角度精选资料,反映时代特点。反映时代特色不能用说教的方式、渲染的方法,而应用客观的真实资料说话,要详其个性、略其共性,突出地方特点。
(五)典型资料。典型,就是要具有代表性,记述事件,应当有典型的人物、活动、场面、结果。新编志书应选取最有代表性的人和事,把那些呆板的、机械的资料精选提炼,赋于生命。否则,有闻必录,记流水帐的志书,看似宏富详备,实则缺乏生机。确实具有代表性的堪称典型性的资料选用得好,不仅可以说明一般情况,而且还能增加志书的鲜明性,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六)特色资料。就是一个地方区别其他地方的“个性化”的资料,彰显本地发展的特点、优势。这是志书的亮点所在,特色资料挖掘充分,这样才能够杜绝“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雷同。
(七)恰当的背景资料。要做到这一点,必须首先把握住主体资料与背景资料的关系。背景资料是为主体资料服务的,背景资料不可没有,否则主体资料表述的事物就不明确。但是,背景资料入志时,必须“删繁撷秀”,只要交待清楚就可以了。
五、资料收集方法
(一)要充分调研,熟稔当地历史。要围绕当地党委、政府的战略部署、中心工作,充分调研当地国民经济发展,深度剖析本地经济增长点、经济发展模式,这是搜集资料的主干线,应定准定好位,充分摸清家底,由此明确各个方面资料搜集的方向、内容。志书要重点展示地域特色,就要仔细分析本地产业结构、本地经济发展优势及前景等等。因此尤其注重国家或省政策大背景下,当地重大战略部署的调整、重大项目投资建设、重大科研成果的应用,找准特色方可突出亮点。对本地的地理位置、区域优势、文化底蕴、交通设施、资源状况等要全盘掌握、了如指掌。
(二)拟定收集资料提纲
在充分调研、熟稔当地历史的基础上,拟定收集资料提纲。志书的收集资料提纲就是志书篇目。拟定志书的篇目,是有一定的科学要求的。一般需要撰稿人员根据行业的实际情况,并遵循原则“横排门类”的原则拟定志书的篇目。即要达到分类科学,标题准确,并排的节之间、目之间应当是并行的关系,不能互相包容、交叉。搜集资料必须以篇目记述实体的条目为基础,逐条分解,列出详细的搜集资料提纲方可。分解条目常用的有三种方法:一为时序法,即按时间为序分解;二为要素法,即以事物构成的基本因素分解;三为三段法,即以起始、发展、现状为序分解。对每个条目要根据其性质,用不同的方法分解,进而列出收集资料的详细提纲,然后方可“按图索骥”搜集必需的资料。搜集资料提纲为参编人员明确了搜集资料的方向和目标,同时又为撰写志稿奠定基础和提供依据。
(三)查阅、抄录文献资料
对档案、图书、报刊、私人著述中有用的资料进行抄录,并把资料按志书的篇目进行分类,按照时间顺序排列起来。
(四)实地考察,调查访问,召开座谈会,收集实物资料和口传资料,并作好记录、录音和录像。
(五)发文征集。通过下发通知、发征集启事、发函索取等,动员行业内部职工、知情人等,积极提供图片、文字等资料。
(六)与宣传部门、广播电视台、摄影爱好者等联系,征集图片、音像资料。
六、鉴别资料
所谓“鉴别资料”是指在资料搜集中,资料工作人员通过对原始资料来源、内容、稿本多方比较,进行分析、考证,防止无效错误资料混入,降低后续工作难度的工作。
(一)鉴别资料原则
郭沫若先生在《十批判书》中曾经说过:“无论做任何研究,材料的鉴别是最必要的基础阶段。……而材料不正确,便会得出错误的结论。这样的结论,比没有更要有害。”编写一部志书,需要大量的历史和现实的资料。资料由于来源广泛,数量庞大,其真实性不会都很可靠,可能有许多错误的、虚假的资料,因此必须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认真鉴别。鉴别资料要以陈云同志提出的“不唯上、不唯书、要唯实”的九个字原则。史志工作者应当站在历史的高度来对待这个问题,要有历史责任感,决不能因为某个原因,在志书中歪曲历史事实,那就失去了史德。
(二)鉴别重点内容
在资料鉴别中,对重要的宏观资料,如面积、人口、主要经济数据、行业的宏观数据、重要事件、重要人物等,要首先进行核实。这类资料如果错上几个,整个志书的价值就要大打折扣。如果政治上把关不严或把重要领导人姓名、性别搞错了,志书出版之日,可能就成为销毁之时。二是在收集资料过程中你认为可疑的资料,这当然要首先进行鉴别。从资料来源上分,一般来说第一手资料较为真实,如档案、图片、音像等资料。但第二手资料如报刊、图书等资料可靠性就差一些,口传资料的可靠性就更差,这类资料大都需要鉴别。
(三)鉴别资料基本方法
从鉴别材料的使用手段看,可分为4种基本方法。
一是书证法,就是以文献证文献。这种方法主要是鉴别同一个数字由于从不同的文献中取来,可能数值不一样,发现这种情况,就要进行鉴别、核实,从而找出正确的数字。又分为内证法和外证法。内证法,以本书(或同一资料)证本书。例如,在志稿中,某县的食品工业产值,可能在有关部门提供的资料上、县领导人的报告中、统计局的资料中都会出现,但有时可能数字不一致,造成章与章之间的数字不统一。在评议志稿时,常用此法。外证法,用本书(资料)以外的记载,来鉴别本书(本资料)的谬误。要遵循:一是依据年代的先后,两种资料记载有矛盾的话,依据距发生地最近、时间最先者最可信;二是在时近、地近同时,要考虑作者的史德、学识以及所处的时代;或注意资料提供者人品、学识等。三是尽量使用较为权威的工具书、党报、正史等,如新版《辞海》《中国通史》《人民日报》等。二是物证法。就是以实物订证文献资料。三是人证法。就是以当事人或见证人的口头资料来证实文献资料,但用这种方法要慎重,一般的口头资料不能轻易相信。四是理证法。就是用逻辑推理的方法来证明资料正误。这里根据各地修志人员的实践经验。
(四)鉴别资料具体方法
1、排比分析的方法。“有比较,才能有鉴别”。排比分析的方法即比较分析的方法,也就是将同一问题的各种资料进行相互对照和比较,发现矛盾,深入研究,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多方面求取证据进行考证。这种方法是核实、考证资料的重要方法之一。采取这种方法,一般应掌握以下几个原则:档案资料和图书资料有矛盾,应为准以档案资料,内部资料和外部宣传资料有矛盾,应以内部资料为准;亲身经历者的资料和旁知者的资料有矛盾,应以亲身经历者的资料为准;当事主管人的资料和参与者的资料有矛盾,应以当事主管人的资料为准;距离事件时间、地点近者资料与远者资料有矛盾,应以近者为准;第一手资料和第二手资料有矛盾,应以第一手资料为准。
2、推理分析的方法。这种方法,就是根据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以个人的学识判断是非的方法。这种方法难度较大,只有在缺乏佐证的情况下才宜使用。这种方法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从历史规律上鉴别,看资料是否合乎情况;一种是用日常生活常识鉴别,看资料是否合乎情理。
3、联系比较的方法。一个材料孤立的看,确实难说它是真是假,但通过联系比较则可以发现问题。这种方法有局部和全部的联系比较、这一局部与另一局部的联系比较、先前情况和后续情况的联系比较、个别事物与该类事物一般规律的联系比较等等,防止出现难以自圆其说和矛盾的地方。
4、科学实验的方法。这种方法就是利用现代科学的成果和手段考证资料。旧社会,科学技术落后,许多资料记载欠准确,谬误相当多,因之,我们要运用现代科学的成果和手段来检验、考证资料。
5、质疑分析的方法。对于到手的资料,要善于发现疑点,对资料的真实程度进行质疑分析,然后通过各种渠道进一步考证。
6、实地考察的方法。有些人和事,口碑资料说不清,文献资料查不到,弄清史实只有实地考察。实地考察很容易发现文字记载和口碑资料的错误之处。因此实地考察是考证资料行之有效的方法。
7、调查访问的方法。文字资料不一定都是真实的,有的资料本身就是作者有意虚构的;有的是作者利用了别人虚构的资料,以讹传讹;有的是作者仅凭道听途说,造成张冠李戴;有的资料仅是粗略的记载。这些不足,可以通过调查访问加以考证。
(五)资料鉴别要做到“七忌”
一忌认为旧志记载的都是真实的,照搬使用;二忌认为主管部门提供的都是准确的,不加分析;三忌认为档案记载的都是可信的,不再推敲;四忌认为当事人提供的都是对的,偏听偏信;五忌认为人们共知的都是真的,不加核对;六忌认为权威讲的都是正确的,照抄照搬;七忌认为报章杂志记载的都是可靠的,深信不疑。
总之,对志书资料的收集、鉴别必须持慎之又慎的态度,方能做到对历史和后世负责,只有对志书资料求真存实,取舍适当,考证准确,才能写出较高质量的志稿。收集资料要做到“四勤”即手勤、脚勤、心勤、脑勤。作为史志工作者,既要耐得住寂寞,也要经得起风雨辛劳,十年磨一剑,这样才能梅花香自苦寒来,在史志工作中才能不辜负时代给予我们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