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临沂市党史史志网站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志鉴研究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地方志鉴 >> 志鉴研究 >> 正文
蛙叫蝉鸣与麦收
发布日期:2016-11-20 浏览量: 来源:

动植物的周期性现象与季节气候、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便是物候。民间谚语和民间歌谣对此多有描述。比如,蛙儿叫,蝉儿鸣,全都与麦收有关,我们沂蒙山区的谚语和民谣对此均有记述。这些谚语和民谣都很贴近生活,句式简短,通俗易懂,叙事明确,生动形象,合辙押韵,便于记忆。

时在初夏,闲来无事,到城郊散步。忽然听到几只青蛙在池塘里鸣叫。不由得想起民间谚语“蛙子打哇儿哇儿,四十天吃沽渣儿”,禁不住发出感叹:哎呀!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又要麦收了!

“蛙子打哇儿哇儿,四十天吃沽渣儿”的意思是:在一年的春末夏初,如果听到青蛙、蟾蜍等蛙类动物开始鸣叫,那么,四十天以后准能喝上用新面粉做成的面食——沽渣子。这是沂蒙山区劳动人民的经验总结,年年如此,屡试不爽。

在沂蒙山区,与麦收有关的谣谚,除了这句谚语之外,还有另外一些。今以一首民谣说明之。

夏天,除了蛙叫之外,还有蝉鸣。这蝉鸣也和麦收有着紧密的联系。

沂蒙山区,蝉有多种。它们的个头有大小,出现的时间有先后。个头大的,肉好吃的,叫溜。在各种蝉中, 溜出现的时间居中,但鸣叫的时间最长,能有好几个月。个头小的有三种:顶金(沂南县某些村庄称为“金儿金儿”)、 杜?、密尤麻。这三种蝉,体形都很小,叫声各不相同。杜?的叫声好像是“杜?……杜?……”,故名。顶金是直腔儿,总是“金儿……金儿……”地叫个不停,似乎永远也不觉得累。密尤麻,像是优秀的音乐家,在那里引吭高歌。鸣叫的时候,其声音时高时低,优美动听。它的唱词总是“密-尤-密-尤-麻——”,其音高的情况是:“密”为中音,“尤”为低音,唱这两个字时不急不慢,悠然自得;当唱到“麻”字时,音阶忽然高了8度,变成了高音,并且是拖腔。三种小蝉的名称,分别由各自的叫声而得。

三种小蝉,分别出现在麦收前后。所以,人们便将它们和麦收联系在一起,编成歌谣,世代流传:

三种小蝉中,顶金鸣叫得最早。它们开始鸣叫的时候,大约在小满之后,小麦刚刚满粒,但尚未成熟,人们将这种麦子叫做“大黄穗子”。这时候,人们为了解馋,便到麦田里去采一些“大黄穗子”,拿回家,放到锅里煮。煮熟以后,捞出来,簸净糠,将麦粒放到磨上磨。磨出的东西,是粘稠的圆柱状物体,好像是盖房用的檩棒 和?子。因此,人们便称之为“檩?”。“檩?”这种食物,可用于拌蒜,吃起来清爽可口。顶金和麦收相关联的民谣是:“顶金,顶金,下来麦子吃檩?。”

还没等顶金们唱完,杜?们就沉不住气了,它们迫不及待地登台演唱,“杜?……杜?……”地唱个没完没了。只因它们无休止地叫,所以令人讨厌。它们的名字,沂南方言叫“杜?”,学名叫“?”。现代汉语中,人们形容一个人总是没完没了地说,往往用“叨叨”“叨唠”“唠叨”等词语。其实,这三个词语的源头,就是“?”。请看,将“?”的“虫字旁”换成“口字旁”,就成了“叨唠”。这么说来,“?”竟然和语源学挂上了钩。杜?们开始鸣叫的时候,小麦已经收割,人们吃上了用新面粉做出的面条,那高兴劲儿自然不用说。杜?和麦收相关联的民谣是:“杜?,杜?,下来麦子吃面条。”

最后登台演唱的,那就是密尤麻了。它们姗姗来迟,在顶金和杜?唱到接近尾声的时候,才慢慢腾腾地来到树上,悠然自得地唱起来。这时候,小麦早已收割完毕,人们早已吃上了沽渣子、面条、馒头、水饺、大饼、朝牌、烧饼等各式各样的面食,能解馋的都尽量解了馋。只是因为,旧社会,农村种植小麦非常少,且产量极低, 亩产一般仅有二三百斤。再加上多数农民土地很少,有的甚至没有土地。所以,等密尤麻开始鸣叫的时候,除了地主、富农等殷实人家之外,一般农户的家中,早已没有小麦了;即使有,也是留着逢年过节吃水饺用的。这时,人们没有面食吃,无可奈何,只好吃粗粮。土地改革以后,农民分得了土地,但是因为亩产量低和小麦 种植面积少,所以仍然如此。农业合作化以后,无论是在合作社,还是在生产队,每人分到几斤、几十斤或是百多斤麦子,在一部分地处山岭的村庄,仅能分到几斤小麦,因此,情况变化不大。所以,人们将密尤麻和麦收的关系,用一句民谣概括为:“密尤麻,密尤麻,下来麦子喝清茶。”“茶”是沂蒙山区的方言词语,意思 是“白开水”。这句民谣,说出了农民在麦收后没有面粉吃的无奈,将从前农民贫困而节俭的生活概括得活灵活现。

将以上三段民谣合在一起,组成了完整的一首民谣:

顶金,顶金,下来麦子吃檩?。

杜?,杜?,下来麦子吃面条。

密尤麻,密尤麻,下来麦子喝清茶。

这首民谣,真实地反映了三种小蝉和麦收的关系。如今的青年人,听到“密尤麻,密尤麻,下来麦子喝清茶”时,未免觉得不可思议,认为歌谣编得荒唐、可笑,不可信。他们之所以这么认为,是因为他们没有经历过困难时期。歌谣是历史的真实写照,只有经历过的人,才有亲身感受。时过境迁,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小 麦种植面积增多,亩产量大大提高,农民家中的小麦多了,所以能常年吃上面粉,天天吃白面馒头,饮食条件得到大大改善。于是我们说,这首民谣,说的是过去的情况。如今,的确不符合当前农村的实际情况,这正好证明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证明了党中央领导得好,联产承包责任制决策好,农业大丰收,改变了农村的旧面貌,需要再编新歌谣。

沂南县地方史志办公室 邵明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