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临沂市党史史志网站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志鉴研究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地方志鉴 >> 志鉴研究 >> 正文
从地县级二轮修志出现的问题看基层史志工作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发布日期:2012-10-29 浏览量: 来源:

从地县级二轮修志出现的问题看基层史志工作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王瑞柱

内容提要:二轮修志是规模宏大的系统工程,与一轮相比无论在资金、工具还是经验等方面都具有较好的条件,但也面临着市场经济环境下新的问题与挑战。地县两级志书的编纂面广量大,是二轮志书的基础和难点。分析研究其面临的问题,应对新的挑战,须从社会发展变革的大环境着眼。培养造就过硬的史志队伍,改善工作作风和方式,“坐得住”,“走得出”,广泛搜集调研历史资料。完善激励机制,强化责任和荣誉感。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运用新的信息工具,将工作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创造新需求,将史志资料化为不同形式的产品,使之走出书斋融入社会,为地方发展服务。

关键词:地市基层 二轮修志 问题 对策

自2001年第二轮修志工作启动以来,史志编纂史上一个新的宏大工程便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毫无疑问,省级志书的编纂是这次宏伟工程的龙头,而地县两级志书不仅是二轮志书编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因其具有面广量大的特点,其情况更为复杂。搞好地县两级志书的编纂,便成为全面完成二轮修志工作的关键。因而,分析研究地县级志书编纂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对把握全国修志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应对新挑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试就山东临沂市二轮修志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作一剖析,并就应对当前的挑战提出一管之见,供同仁及有关方面参考,并以此求教于方家。

一、二轮修志临沂市面临的主要问题

临沂市位于山东省的东南部,号称沂蒙山区,是著名的革命老区,下辖9县3区,总面积1.72万平方公里,是目前全国人口超千万的4个地级市之一。临沂于1994年撤地建市,故二轮志书的年限定为1995-2010年的16年间。在16年的时间里,临沂与全国各地一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建立,经济社会获得飞速发展。因而二轮志书的编纂不仅是临沂历史上第一部市志,也将是全面记述临沂改革开放波澜壮阔历史成就的伟大画卷,在临沂史志编纂史上具有划时代的地位。

根据山东省政府核定的编纂计划,临沂市计划编篡市级综合志书1部,所属县区综合志书12部。另外,各有关部门还将编纂市县级专项志书若干。为编好二轮志书,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成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以市委、市政府两办的名义召开了动员会议并下发了编修方案,编纂工作于2009年正式启动。其后,市史志办又编写下发了编纂业务指导手册,分批次对部门和县区的编纂人员进行了业务培训。根据任务和进度安排,《临沂市志》由全市125个单位承担提供初稿的任务,要求各供稿单位于2011年6月前将初稿报送市史志办公室。3年来的工作实践证明,临沂综合市志进展情况没能达到进度要求。目前,仅有54个单位提供了初稿,占单位总数的43%;61个单位正处于收集资料和初稿撰写阶段,尚有10个单位至今未落实责任人员。12个县区的工作进展也不平衡,共有7个县区启动了编纂工作,其中有1个县完成编纂任务,另有3个县完成评议稿,5个县区工作尚未启动。

分析临沂二轮修志工作达不到进度要求的原因,我们认为,关键在于二轮修志在大环境上有了重大变化,出现了与一轮修志截然不同的新问题。这些问题既由体制变化所引起,又由史志队伍内部管理的原因所产生。就大的方面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完善,使以部门为主搜集资料的方式面临新挑战。

临沂市二轮志书的时限为 “八五”至“十五”规划的16年间。在这一时期,我国的体制改革完成了由计划经济向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国家管理机构的设置和职能与第一轮修志相比已发生了巨大变化。第一轮修志时,各级政府的管理体制基本是计划经济的框架,对人财物等资源的控制管理全面而彻底,渗透社会再生产的各个环节,党政管理机构和部门职能影响涵盖了社会的各个方面,行政手段切实有效,人们的工作生活均在体制内有序进行。因而,一轮修志采取的由各级党群机构和政府部门提供的基础资料,涵盖了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种由部门提供的初编稿件尽管从技术上看可能存有不足,但却能够保证全方位的资料来源,在基础资料的获取渠道上是畅通的。二轮修志与一轮相比,由于体制的变化,国家对资源的调节分配大部分改由市场进行。特别是政府经济管理部门,其设置和职能与一轮修志相比已有了很大变化。有些传统的管理部门被撤销合并,有些单位则随着业务规模的扩大作了拆分,不少公共事业的管理由政府推向市场,且为适应竞争的需要拆分为数个公司,新公室失去了原有的行政职能,等等。如在工业的管理上,撤销了原来的经贸委和各个行业主管部门,各级政府成立了综合性的统管信息和工业的经济信息委员会。广泛放权后“小政府、大社会”管理模式的初步建立,使新机构对企业的管理控制远不如以前。特别是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和规模的扩大,政府管理部门人员的减少和权利下放,使原有由综合部门到行业主管部门再到企业管理体制,呈现出“线断网破”的局面。对企业统计限额从年销售收入500万元提升到2000万元后,又使不少企业不能纳入统计范围,这便给市县政府部门全面了解经济状况带来很大困难。又如在交通事业上,不仅航空、铁路运输高速发展,而且就公路交通而言,又分为由省一统到底管理的高速公路部门和由市县管理的地方公路管理部门;在电力管理上,将原来的国家统管电力生产供应的电业局改为管理供电的国家电网公司和若干个大集团并行竞争的发电集团公司,地方又有各种经济成分的小发电企业,同时,政府将原由电业局行使的对电业的行政综合管理职能转移到经信委,这便为全面了解电力工业现状带来困难;在邮政管理上,将负责通讯邮政的国家邮政局改为邮政和移通、铁通、联通等多个公司,并允许民间资本进入该行业,发展起来若干民营物流速递公司,使人们把握这一行业的发展变化变得困难重重。等等。新体制的建立,使史志工作者面临着与一轮修志完全不同的资料搜集环境,原来有效的资料管理收集渠道被打破,而新的资料搜集渠道尚不够有效和完备。特别是随着大部分国家管理的事业转为企业,而企业追逐利润的本性和人员调整的频繁,都给史志工作者把握总体情况和分析发展脉络带来新的难题。因此,与一轮修志实践相比,各部门、各行业普遍遇到基层单位对编志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和资料收集困难的问题。导致了基础稿件不能如期完成,给二轮志书编纂带来新的困难和挑战。

(二)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使史志记述的规模和复杂程度空前增加,客观上增加了志书的编纂难度。

一方面,刚刚过去的几个五年规划,是我国历史上发展最快的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规模空前扩大。同时,过去的20年也是我国社会大变革、社会各阶层利益大调整的时期。在这期间,城乡面貌和人们生活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运行机制空前复杂,新事物、新问题层出不穷,所有这些,都客观上要求在二轮志书中予以充分体现。就临沂的情况来看,16年间,国民生产总值增长11.7倍,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增长5.8倍。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6.5倍,城市化率从不足30%达到48%。经济结构也从国有集体为主转变为以民营经济为主,人们收入的增加也使消费需求面临新的变化。社会事业特别是第三产业的发展,使社会结构和运行模式更加复杂。要描述这些变化及其背景,需要作大量的分析研究,客观上要求史志编修者广泛占有资料和有较高的把握素材的能力。所有这些,都对史志工作提出新的要求。另一方面,相对第一轮单一的修志任务,史志工作者面临着不断增加的工作量。这主要表现在,不仅二轮志书的内容将更加繁复庞大,而且史志工作的任务与一轮修志比有了大规模的扩展。山东省提出并实践着包括“修纂史志”、“编辑年鉴”、“建数据库”、“建方志馆”、“建地情网”、“出史志刊物”、“研究志鉴理论”、“用好史志资源”等多方面的任务,大大拓展了史志工作的业务空间。因而,史志工作内涵的丰富,导致了任务的扩展和加重,将给史志工作带来新的挑战。

(三)史志队伍人才的相对不足,使史志工作者面临难以如期完成的任务压力。

面对不断增加的工作量,从一轮修志走过来的史志工作队伍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增强,相反还在某种程度上受到削弱。就临沂的情况看,市、县(区)两级从一轮修志继承过来的修志队伍编制共124人,随着一轮修志人员的陆续退休,修志队伍却未能得到及时应有的补充。目前,市县两级实有在编人员82人,为编制额的66%。在这82人中,参加过一轮修志的仅有14人,占17%。50岁以上人员21人,占25.6%。其中,有3个县区实有人数不足3人,致使省市布置的任务不能按时完成。另一方面,第一轮修志由于史志队伍初建,各级政府在选拔人员时较多地注重了专业能力,而二轮修志时,在选取增补人员时,往往对编志工作的专业性考虑不足,而较多地考虑了被安排人员的级别待遇等问题。由于编纂史志是一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且清苦寂寞,有才华的高学历人才往往不愿为之,地方政府在选派人员时对此往往重视程度不够,致使基层史志部门专业人才缺乏,增加了完成修志任务的难度。临沂市12个县区史志办公室有编制109人,实有人数仅为69人,占编制额的63%。在这69人中仅有9人参与过一轮修志工作,有5个县区的主任为政府办公室副主任兼任。这些兼任主任基本上以政府办公室的工作为主,少有精力从事史志工作。加之史志办公室与其他大部门一样,承担着到基层挂职扶贫等相应的社会任务,使本来就人手不足的史志工作雪上加霜,很难如期完成任务。为此,市县两级大多通过外聘临时人员来解燃眉之急。目前,临沂市县两级共外聘人员24名,占实有人员的29.3%。

(四)史志工作管理体制的变化,降低了史志工作者钻研业务理论的积极性,内在动力不足。

史志工作不仅清苦,也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客观上需要完善的激励机制,以促使人们不断钻研业务。一轮俢志之时,国家行政机关尚未实行公务员制度,史志办作为党委政府主管史志编纂的职能单位,既享有政府机构的权利,又可晋升业务职称。因此,史志人员在追求职务晋升的同时,还可以通过晋级职称而得到相应的报酬。这种“两条腿走路”的方式,使史志工作者获得了较大的发展空间。特别是职称的评定与学术成果挂钩,无形中促使史志工作者投身于业务,研究史志工作理论,使史志队伍保持着内在的上进动力。而二轮修志时国家机关实行了公务员制度,史志工作者尽管不属于“公务员”,但多数采取了“参公”管理的作法,堵死了原来实行的“晋职称”之途。即使有些县区仍走职称的路子,也因严格地指标限制导致职称晋升难度加大,使职称一途名存实亡,史志工作队伍陷入了“似是而非”公务员的尴尬境地,客观上挫伤了其研究业务的积极性,不利于培养造就专家型的史志人才,影响了编纂水平的不断提高。

二、二轮修志中应对挑战的措施

二轮志书的编纂,是新时期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历史赋予史志人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面对新的挑战,史志人应认清形势,发扬无私奉献、奋力拼搏的优良传统。充分利用一轮修志积累的经验,发挥二轮修志在财力和信息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审时度势,因势而为,开拓创新,不断取得史志工作的新成就。当前看,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反主为客,加强上门督导、咨询培训和调查研究,保证核心资料的完整真实。二轮志书要记述客观对象的规模和复杂程度远超历史任何时期,因而,二轮志书编纂成功与否,关键取决于所获得的核心资料是否真实全面。而作为志书编纂者们除从一轮志书编纂获得的有限经验外,却没有更多的优势条件可言。显然,倘若在基础资料的搜集上,简单地采取由部门单位提供初稿的做法是难以满足要求的。这是因为,各部门、单位的供稿人员多为临时安排,相比专职的史志工作者显得更不专业,其提供的稿件往往过于简略或偏颇,所编初稿往往不能合理取舍资料而与志稿要求有差距较大。另一方面,由于记述对象的庞杂,他们所获得的资料往往是不完全的。经验主义、闭门造车式地等待单位提供初稿编史志,很可能造成志书内容不能全面反映客观实际,使所编志书内容偏于“空对空”。因而,对记述主体事件的核心资料进行必要的调查核实,对最能反映地域特色的事件进行专题性调研,走出书斋对一些重要的供稿单位进行专门督导或培训便显得十分重要。特别是由于部门改革变化较大,很多单位分分合合,档案管理不够规范有效,很多刚过十几年资料便难以搜集。加之有些重要历史事件原本就很少留下直接可用的文字资料,需要史志工作者实地采访有关的人员,调查核实相关的资料,补充鲜活的要素,使志书的内容充实而富有生命力。

(二)加强学习、培训和理论研讨,不断提高史志工作者的业务素质。志书编纂是一项业务性很强的工作,我国古代史志的编纂者均为鸿儒巨匠,他们不仅有丰富的文史知识,而且有着高尚的职业道德,将史志的编纂当作一生奋斗的事业。目前来看,不少史志工作者进入史志队伍并不是自己的最优选择,仅将工作当作谋生的手段。由于对史志工作的意义缺乏深刻的认识,故在工作中缺乏精益求精的进取精神。特别是社会主义新方志的编写是一项探索性的工作,在理论方法的探索中才刚起步,方志理论体系还不完善,存有不少未知的领域。编纂者应以敬畏虔诚之心对待此项事业,以对历史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不断加强史德的修养,以永不知足的探索精神不断学习编志知识,以登堂入室,成为方志领域的行家里手,为完成历史使命打下坚实基础。同时,作为各级史志机构也要充分发挥其领导协调的职能作用,通过举办培训班、理论研讨班等活动,为史志工作者提供一个交流经验提高业务水平的平台,促使其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为编纂千古良志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完善管理机制,打造一支特别能战斗的史志工作队伍。史志工作是党和国家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期各级政府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不断增强队伍建设,打造一支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史志工作队伍,不仅是各级党委政府的责任,也是各级史志工作者完成神圣使命的前提和保证。改革开放以来,与各项事业一样,史志工作取得了史无前例的巨大成就。但应该看到,就30多年来的成果来看,尽管出现了一些无愧后人的优良志书,但粗制滥造者仍占不小的比例。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编志队伍的规模和素质不尽人意。各级政府对史志工作重视程度不够,不同程度地存在不像重视经济工作那样重视史志工作,致使史志部门级别低,编志少和人员配备不到位的问题。为此,史志工作者应强化有为才能有威,有威才能有位的意识,主动积极地向党委政府汇报沟通,并以自己的工作成就赢得理解和支持,争取政府把史志工作放到更重要的位置,在资金和人员编制等方面给予更多地支持。要在充分调动现有人员积极性的同时,争取更多编制并选配有培养前途的高学历人员充实队伍。通过聘任引进等方式,吸引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社会各界专家学者投身史志工作中来。上级史志领导机构也应多支持关心下级部门的工作,积极为其创造宽松的政治环境。通过各方努力,打造一支专业知识过硬、有活力、能战斗的史志工作队伍,以高质量地完成二轮志书编纂任务。

(四)建立完善激励机制,不断强化史志工作者的荣誉和责任感,增强其内在动力。从我国古代编志修史的实践来看,不仅“盛世修史”的特点明显,而且纂史修志人员的职位都是清高的,且大多都是当朝名士或地方大儒,与皇帝或地方主官关系密切,其职位的荣誉一般是较高的。就目前来看,我国基层史志机构多是被作为学校或科研院所一样的事业单位来看待。在临沂市,市史志办参照公务员管理,区县为事业编制。由于史志工作为艰苦的脑力劳动为主,其个人待遇往往与贡献不直接挂钩,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加之史志工作业务单纯,与社会其他方面联系较少,活动半径相对较少,单一枯燥的文字编纂工作和缺乏竞争挑战的工作环境,社会福利待遇较低,往往使人滋生懒惰情绪。因此,建立完善激励机制,不断强化史志工作的荣誉感,对提高史志工作者的士气,增强史志人内在的工作动力具有重大意义。一方面,根据内部的业务性质,探讨并建立一套反映业务水平的职称体系,对长期从事史志工作的个人授予一定的荣誉称号,将反映业务能力的“职称”作为评价其能力和提拔晋升的条件。另一方面,各级政府或史志部门定期开展优秀论文、优秀志书等方面的观摩评比活动,建立专项基金鼓励史志工作者进行理论探讨,每年对评出的优秀者给予相应物质和精神奖励,在史志界营造一个比、学、赶、帮、超的良好的学术氛围,使史志工作纳入专家治史的轨道。

(五)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用好用活史志资源,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过不断地开拓创新,进入一个飞速发展的新时代。史志工作同样面临一个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问题。我们知道,史志的作用就在于其存史、资政和育人,而这种作用的发挥与人为的推动有密切关系。长期以来,史志工作者往往只将工作局限于编纂史志上,而对于如何将已有的史志特别是古代史志成果用好用活上却考虑不足。特别是对现代信息技术等新生事物的敏感程度和利用上明显不足,导致众多史志资源被束之高阁,没有将其改造为通俗化和大众化的产品,以走入平民大众的生活,这便在客观上降低了志书的价值。我们认为,今后史志工作不能局限于以传统的方式编制志书,而应熟练运用现代数字技术,将丰富的纸质志书文献电子化,以适应时代的传播要求。同时,根据不同读者群体的需求,将浩繁丰富的史籍资料作有目的地选择编辑,形成分门别类的内容体系,通过印制手册等文本或现代电子载体,向社会各界散发,以发挥其在旅游、文物保护、经济发展、乃至资政等方面的作用。也可以通过网站、手机信息的定时、定向发布,达到普及区域历史知识、宣传史志工作的目的。还可以通过编制各种有针对性的乡土教材,向学生、干部等不同群体普及本地历史知识,弘扬优秀文化传统、进行爱乡教育的目的。从而使深藏书柜的大部头志书走出书斋,成为人民大众的精神食粮。

三、小结

二轮修志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开展的一轮修志活动的继续和发展,也是我国史志编纂史上规模最为宏大的系统工程,在我国史书的编纂史上无疑具有深远而重大的意义。二轮志书的编纂与一轮相比,在资金、编纂工具和编纂经验等方面无疑有一定的优势条件。但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由于经济、社会以及管理体制的变化和发展,二轮修志将面临比一轮更为复杂的环境,新的问题将逐渐暴露和产生,史志工作者也将面临着新的挑战。对于这些问题与挑战,我们应该予以高度地重视。

在各级志书的编纂上,地县两级志书具有面广量大和情况复杂的特点,是二轮志书的基础和难点。因而,分析研究地县两级史志工作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在分析这些问题和挑战时,我们必须从社会发展变革的大环境去着眼考察,认识到史志工作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大意义,评估编纂史志这一系统工程的艰巨程度,充分认识培养打造一支过硬的史志工作队伍,并保持其内在的活力是做好史志工作的前提。

面对新的挑战,史志工作者应不断改善工作作风,不仅能够“坐得住”,而且还要“走得出”,广泛搜集评估历史资料。要善于学习和探索,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完善史志队伍的管理激励机制,不断强化责任感和荣誉感。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运用信息时代的新工具,将工作目标与社会需求结合在一起。要善于创造新需求,将丰厚的史志资料转化为不同形式的产品,使之走出书斋融入社会,为地方发展服务。唯有此,史志工作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进而结出丰硕的果实。

注:本文为临沂市史志办总编辑王瑞柱同志参加第二届中国地方志学术年会提交的论文,将由会议组织者结集出版。会议交流期间,云南省史志办温益群编审点评认为:论文在方志管理学相对薄弱的情况下作了有益的补充与添加,因而具有重要意义,作者在实践中碰到的问题准确而具有全国性普遍意义。文章直言分析,一语中的,入木三分,语言犀利,思路清晰,观点鲜明,逻辑严密,使人感到痛快淋漓,是一篇颇有见地的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