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名垂宇宙的诸葛亮一生虽然没有实现统一中国、兴复汉室的宏伟志向,但他作为一位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在中外历史上的影响经久不衰,旷代少见,真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被称为 “孺妇知名千载少”的历史人物。千百年来上至帝王将相,下到郡县官吏,近到黎民百姓,远迄山林隐士,对诸葛亮无不津津乐道,顶礼膜拜,敬佩至极。许多志士仁人,英雄豪杰,把他视为理想的楷模,崇拜的偶像,对他备加推崇,尽力效法。有的人甚至把他奉为超尘绝世的神明,智慧的化身,聪明的象征。究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之一与诸葛亮的廉政思想是分不开的。
由于诸葛亮具有一心为国,忠贞不渝;忠诚坦荡,不求荣利;知人善任,重用贤能;谦虚谨慎,虚心纳谏;赏罚分明,严以自律;清正廉洁,不为私利;教人勤俭,澹泊明志的廉政思想,才能够制订和执行一条德才兼备,重用贤能,知人善任的正确的组织路线,使天下贤能之士纷纷投奔到刘氏集团中来,最 终使势力弱小的刘氏集团创建了蜀汉政权。也就是说刘氏集团之所以能够创建蜀汉政权与诸葛亮的廉政思想是分不开的,与诸葛亮制定并执行正确的组织路线是分不开的。诸葛亮制定并执行的正确的组织路线是他廉政思想中的精华和闪光点,是他廉政思想的集中反映。诸葛亮的廉政思想为其制定并履行正确的组织路线奠定了坚 实的政治基础。
东汉末年,豪杰并起,天下大乱,称雄割据者无不在想兼并他人,壮大自己。为此目的,各方政治集团围绕人才的争夺斗智斗勇。谁拥有一流人才,谁能把大量的文武贤才招揽在自己周围并为己用,谁 就能成为中原的主宰。以兴复汉室,完成统一大业为己任的诸葛亮最清楚这一点。早在《隆中对》中他就向刘备强调“人谋”的重要性,建议刘备必须“总揽英雄 ”、“思贤若渴”,才能成就霸业,兴复汉室。在创建蜀汉政权后,诸葛亮更加注意招揽贤才,知人善用,鼓励众属多向朝廷举贤荐能,而且在成都南郊专门修建了 招贤台,以汇集群儒和招纳四方贤才。由于诸葛亮对人才的重视和培养,有一大批德才兼备的文武之士前来投奔,成为创建蜀汉政权和治理蜀国的中坚力量。
得士者昌,失士者亡。大凡有作为的政治家,无不善于广揽人才,选贤任能。由于各个政治集团领袖人物的出身阅历、成长环境和文化层次的不同,各人的思想修养、道德品质、工作作风和性格好恶各不相同,而体现在选士用人上,也各有标准和特点。由于诸葛亮的勤政廉洁思想品质和兴复汉室,统一中原的远大抱负,决定了他 在选士用人方面具有鲜明的特点,保证了他所制定的组织路线的贯彻执行。为此,笔者在此着重谈一下诸葛亮的廉政思想在其组织路线中的具体体现。
首先,诸葛亮在用人方面,坚持用人不分地域,不分派系,即“用人不限其方”。刘 备入主成都后,要建立新的蜀汉政权,摆在刘备和诸葛亮面前复杂的人事结构,决定了诸葛亮在用人上必须打破地区和集团的限制,摒弃宗派作风和门户之见,要搞五湖四海。益州在刘备入主前是刘焉、刘璋父子的地盘,很早就已经形成了很强的政治势力。刘备自北方起兵后有一批重要部下跟随他转战多年,在荆州的七、八年 里,荆州豪杰归先主者日益增多。刘备集团内部也存在着新旧两部分人的问题。用人授职,说到底是一个权力分配的问题。刘备要想在益州立国并作为统一全国的根据地,诸葛亮不能不兼顾各派势力的利益,以获得广泛的支持。表现在人事安排上就是取士用人不限其方,不分地域,不分派系。如果没有一定的公忠体国的廉政思想就很难做到这一点。
蜀汉政权建立后,以刘备为核心,以诸葛亮为丞相,以法正为谋主、以关羽、张飞、马超、赵云等为将军,以许靖、糜竺、简雍为宾友,并大量吸收和启用刘璋政权中 的智能之士,如刘璋属下的县官懂和,诸葛亮了解到懂和是个人才,便启用懂和为掌军中郎将,做了诸葛亮的副手。再如多次阻挠刘备入川的刘巴,诸葛亮以刘巴确实有才能征辟刘巴为左将军,西曹椽,后升为尚书令。刘璋主簿黄权,坚决反对刘备入蜀,但其人的举动是忠君爱国的表现,后被诸葛亮任为偏将军。还有和黄权相似的王连、李严、费观、吴懿等只要是有才干且愿为新政权效力,都一概授于相应的职位,得到重用。
刘备去世以后,诸葛亮辅佐幼主,在用人上更是精心安排,兼顾各派利益,把各个地方、各种派系、各种类型的人才放在适当的位置上,使其各尽其才,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作用。诸葛亮起用的人才既有蜀地新人张嶷、五梁,又有荆州的人士蒋琬、费?,还有魏国降将姜维、王平,曾反叛蜀国的南中豪帅孟获、孟琰,下级官吏杨洪、何祗等。诸葛亮选士授职不从个人的主观愿望和狭隘的个人利益出发,而是着眼于蜀 汉政权的国家利益,充分体现了诸葛亮宽广的宰相胸怀、恢弘的政治气度、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纯洁的廉政思想。诸葛亮“取人不限其方”的组织路线既协调了益州内部各派势力的利害关系,又调动了各方人士的积极性,给新生的蜀汉政权带来了勃勃生机。
其次,诸葛亮用人不论门第高低和资历深浅。东 汉政权是豪强地主阶级占统治地位,用人授权几乎被豪门贵族所垄断,尤其是东汉后期,政治极端黑暗,宦官与外戚交替专权,一派得势,鸡犬升天,再加上皇室公开卖官鬻爵,任人唯亲,因而压制人才的风气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以至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不正常现象。而作为一名从一介布衣到辅国重臣的 诸葛亮,深感民间藏龙卧虎,在下层有一大批贤能之士,治国栋梁,因此他竭力主张用人不分门第族望,不论资排辈,不拘一格在基层选拔人才。
蒋琬是继诸葛亮之后总揽蜀国大权的又一重臣,但他30岁时才是荆州府的书佐小吏,后来也不过是七品县吏,诸葛亮经过考察,发现蒋琬是“社稷之器”,便破格提拔,着力培养,放手使用。待诸葛亮病逝荐蒋琬接任后,以其出类拔萃的政治才能,妥善处理了各种矛盾,获得了安定和谐的局面。费?是继蒋琬之后又一辅政大臣,但他年轻时是个职位很低的小官,诸葛亮发现他“有俊才”,且“识悟过人”,便留意培养,提拔使用。费?后来在内政、军事、外交等各方面表现了卓越的才能,以至遭到魏国的嫉恨而被刺客杀害。董允年轻时是太子舍人,诸葛亮发现他有其父董和的才能,于是提拔董允为侍中,领虎贲中郎将,统宿卫亲兵,后升辅国将军,成为大将军费?的助手。杨洪原是犍为太守李严的功曹小吏,诸葛亮通过实践了解了杨洪的德才,立即提拔杨洪为蜀郡太守,不久,又转为益州治中从事,刘备永安托孤时,诸葛亮留 杨洪辅佐太子刘禅。汉嘉太守黄元乘成都空虚,率兵反叛。杨洪启奏太子,遣将讨叛,擒斩黄元。何祗原是蜀郡太守杨洪的书佐,以后为督军从事,诸葛亮在一次巡查中发现他才智超人,于是提拔他为汶山太守。永昌郡功曹吕凯府丞王伉,是在平南中叛乱中经受考验和锻炼成长起来的优秀人才,诸葛亮提升吕凯为永昌太守,升 王伉为云南太守。其他如王平,虽是曹操征汉中时投奔刘备的,出身士卒,“手不能书,其所识不过十字”,但能在街亭之役中规劝马谡于前,收拾残局于后,受到诸葛亮的破格提拔重用。后来王平在第四次北伐和平定魏延反叛及镇守汉中期间都立了大功。向宠,刘备东征时为牙门将,夷陵之战,蜀军几乎全军覆没,唯向宠所 率之营,全师而返,后被诸葛亮提升为中部督,统管亲兵。杨戏,少“知名”,诸葛亮非常赏识他,20多岁时就被诸葛亮由书佐提升为督军从事。诸葛亮这种不拘一格,提拔幽微,奖励后进的选士用人政策,不但克服了东汉末年那种任人唯亲,卖官鬻爵,压制人才的恶劣风气,而且为新生的蜀汉政权选拔了一大批德才兼备,忠于职守,勤于国事,务实求效的官吏。
再次,诸葛亮用人德才并重。诸葛亮在《将琬·知人》篇中指出:人的情况是很复杂的,好坏悬殊,情貌不一,性格各异,有的人表面温厚而内心狡诈,有的人外貌谦恭而心底险恶,有的人貌似勇敢而胆小怯阵,有的人虽能尽职却不能忠诚,如何透过一个人的复杂现象把握其本质,达到知人知面知心的目的,从而做到知人善任。为此,诸葛亮提出了七条知人之道:1、间之以是非而观其志。2、穷之辞辩以观其变。3、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4、告之以祸端而观其勇。5、醉之以酒而观其性。6、临之以利而观其廉。7、 期之以事而观其信。强调对人才要求从志向、应变、胆识、勇气、品性、廉洁、信义等方面进行考察使用。由于诸葛亮本人德才兼备,品行纯正,忠贞不二,又鉴于历史上许多帝王因识人不准,用人不当而致社稷倾覆,天下大乱的教训,提出了亲贤远佞,德才并重的基本用人标准,尤其在对关系到国家前途命运的核心人物的选 用上,在德才并重的前提下,更注重于德。这一点在诸葛亮临终时对蒋琬、费?、姜维、杨仪、魏延等五人的任用安排上对其用人标准作了最好的诠释。蒋琬少具才名,入蜀后先任广都长,刘备在一次巡查中发现他“众事不理,时有沉醉”,欲 治其死罪。诸葛亮经过考察认为蒋琬不宜做县官,就向刘备解释道“蒋琬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也。。。。。。愿主公勉加察之”,刘备才宽恕蒋琬,未加治罪只免其官。不久,诸葛亮命蒋琬任什邡令,后升任尚书郎、东曹掾、参军、长史兼辅军将军,诸葛亮六出祁山期间,蒋琬统领丞相府,放手让他理政,经过十多年的考察 培养,认为蒋琬是一位足以担当大任的人才,于北伐前诸葛亮密表后主说“若臣不幸,后事应以付琬”。费?是官卑年幼的新人,诸葛亮发现他德才兼备,便着力培养使用,使其成为接替蒋琬主持国事的第三位重臣。姜维是天水郡人,羌族,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降蜀,时年27岁,经过诸葛亮对他的考察认为:“ 忠勤时事,思虑精密,甚敏于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此人心存汉室,而才兼于人”。诸葛亮病逝后,姜维统领全军,成为蜀汉最优秀的军事将领,遂有一次平叛,九伐中原的大规模军事行动,最后为维护蜀汉政权而献出全家生命。杨仪先为荆州刺史傅群的主簿,后投奔襄阳太守关羽为功曹,后升任左将军、兵曹掾、尚书 等职,因与尚书令刘巴不和,被迁弘农太守,公元225年以参军随诸葛亮南征北伐,迁为丞相长史,加 绥军将军,深受诸葛亮器重。但杨仪心胸狷狭,恃才傲物,人事关系十分紧张。魏延自荆州随刘备入蜀,史称他“善养士卒,勇猛过人”,数有战功,先后得到刘备和诸葛亮的重用,拜为前军师、丞相司马、凉州刺史、征西大将军、南郑侯等,但他秉“性矜高” ,骄横跋扈,野蛮粗鲁,时人皆避下之,诸葛亮手下的人大多让着他,而独杨仪不买魏延的帐,二人关系有如水火。诸葛亮常做二人的调解工作,除在百忙之中挤出时间写了《甘戚论》来感化和调解二人外,还常派费?在二人中间居中调停。杨仪、魏延在诸葛亮的规劝调解下,为立功名,久经沙场,出生入死,荣 为文臣武将,进爵封侯,可谓功成名就,但二人皆贪心不足,权迷心窍,既不自知,又不知人,结果事与愿违,适得其反,武将被斩,文臣自杀,前功尽弃,身败名裂。诸葛亮用人德才并重,核心人物德重于才的用人标准,使蜀汉政权避免了“人存政举,人亡政息”的动荡局面。诸葛亮以宽宏的政治家气度推荐两代继承人,这在我国历史上实为罕见。从而证明了诸葛亮在选拔与培养人才方面的高明和成功之处,也为后世留下了一份宝贵的财富。
第四,诸葛亮用人重用知识分子。蜀 国的知识分子,在诸葛亮辅政后普遍受到了重用,其官位与刘备主持国事期间有了明显提高。杜微是益州德高望重的学者,刘璋时辟为从事,不久“以疾去官”;刘备时以聋为由,“闭门不出”;诸葛亮辅政时任他为主簿,他固辞不就。为了优待学士,诸葛亮就“公车特征”,把他接到相府,设宴款待。杜微耳聋不便交谈,诸 葛亮就当面写信给他,言语恳切,语意深长。杜微于是出任主簿。不久,杜微又以年老多病为由,上书请求退职还乡。诸葛亮又修书一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恳切希望他因天顺民,以法辅政,著功勋于竹帛。杜微终于被诸葛亮的诚意所感动,出任谏议大夫。王梁,益州学士,史载他“以儒学节?称 ”,诸葛亮先辟为功曹,后迁为议郎、谏议大夫、五官中郎将。秦宓,少负才名,益州著名学士,因力劝刘备不东征被刘备下狱。诸葛亮为秦宓说情放他出来,后予以提拔重用,官至大司农。另外,其他知识分子在诸葛亮主政期间也受到重用。如杜琼,在刘璋、刘备期间均为从事,诸葛亮主政后先后做谏议大夫、左中郎将、大 鸿胪、太常等职。孟光,刘备时为议郎,诸葛亮时官至大司农。谯周,益州著名史学家,被诸葛亮辟为劝学从事。许慈,刘备时为博士,诸葛亮时为大长秋。伊籍,刘备时为左将军从事、中郎将,诸葛亮时为昭文将军。诸葛亮主政期间,除文人学士得到重用外,科技人 才也受到非常重用。如有“神刀匠”之称的蒲元,被诸葛亮任命为西曹掾,专门负责造刀。周群,长于天文,专志气候业,诸葛亮任他为儒林校尉。诸葛亮出身于士大夫之家,从小受到良好的儒学教育,隐居隆中期间,又精研典籍,广交士林,被称为士林中“识时务的俊杰”,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治世以大德”、“以礼 治国”的伟大的丞相胸怀。
第五,诸葛亮用人主张人才联合。这 方面的突出实例就是赤壁之战前夕,诸葛亮在刘备陷入绝境的关键时刻,以其战略家高超的智慧和才能,正确地分析了敌我双方的形势,以其纵横家高明的外交手腕和雄辩的口才,说服了心理矛盾、犹豫不决的东吴孙权,促成联吴抗曹的战略联盟,首次实现孙、刘双方的人才联合,取得了赤壁之战的重大胜利,扭转了孙、刘两 家危在旦夕的危局,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诸葛亮人才联合的思想,符合孙、刘两家的共同长远利益。有识之士,不谋而合。当时东吴大臣鲁肃,也是主张人才联合思想的典型代表。诸葛亮的人才联合思想,在人才竞争、人才争夺的三国时代,具有不可低估的重大意义,既表现了诸葛亮远大的政治眼光,又体现了诸葛亮正确 的战略思想。在三国时期强力争雄、弱肉强食的形势下,诸葛亮清醒的认识到,谁争取的人才越多,谁能够把人才联合起来,谁就越能击败对手,成就霸业,对于蜀国来说,强调人才联合尤为必要。
第六,诸葛亮用人主张利用少数民族人才。诸 葛亮在南中叛乱被平定后,从南中实际出发,采取“不留兵,不运粮”,让少数民族自己管理自己的办法,使南中能够初步形成一个“纲纪粗定,夷、汉粗安”的局面。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诸葛亮在用人政策上大胆录用南中各方面有影响的上层人物,只要他们拥护蜀汉中央政权的,就让他们担任南中地方政府的官吏,有的还提 拔到中央政府委以要职。爨习是建宁郡大姓,曾随诸葛亮北伐,官至将军;孟琰是朱提郡的豪强,诸葛亮也让他参加北伐,官至辅汉将军;叛酋孟获,在诸葛亮“七擒七纵”后,心悦诚服,真心归顺,诸葛亮让他做御史中丞,执掌中央监察大权。诸葛亮采取利用少数民族人才的政策和策略,不但为蜀汉政府腾出了不少的汉族人 才和军队,而且对巩固蜀汉政权,增强民族团结和和睦,加强各民族统一战线,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收到史无前例的效果。
综上所述,诸葛亮出以公心,从维护国家政权的最高利益出发,为蜀汉政府制定的用人、授职不分高低贵贱、不论门第族望、不限地域、德才并重、重用知识分子、利用少数民族人才等组织路线,终三国一代,使蜀汉政权始终比较 稳定。无论在建安二十年曹操取得关陇占据汉中,打算乘胜攻取益州还是建安二十四年关羽失荆州,或是刘备大败夷陵,继而永安托孤,汉嘉太守黄元趁机反叛,或是叛乱席卷南中地区,或是诸葛亮出师未捷身死敌国,魏延趁机和杨仪争权等,这一系列重大事件都没有危及到整个蜀汉政权的稳定,就是后来蜀汉政权灭亡前夕, 魏将邓艾兵临成都城下,有人还建议刘禅退到南中自守。这足以说明诸葛亮作为蜀汉政权的主持者和政策制定者,辅佐刘备制定的用人授职的组织路线,不仅在刘备和诸葛亮在世时对巩固蜀汉政权和稳定国内局势是行之有效的,而且在刘、诸二人相继去世后,继任的蒋琬、费?期 间,直到蜀汉灭亡之前,也对保证蜀汉政权的稳定和国家的安全是卓有成效的,这也充分反映出诸葛亮以一人之力驭天下之力的高超的知人用人之道和杰出政治家的安邦定国、经天纬地的卓越才能,充分反映出诸葛亮一生处处公忠体国、以身作则、勤劳王事、效忠尽职、兢兢业业、勤政廉政的思想作风,充分反映出诸葛亮高尚 的道德品质、优秀的政治修养和忠贞冠世的高风亮节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使诸葛亮对后世的影响,在我国历史上千年不衰,旷代少见。从而说明了诸葛亮的廉政思想是其制定并履行正确组织路线的根本保证和坚实基础,反过来,诸葛亮所制定并执行的组织路线是其廉政思想的具体体现,只有具备象诸葛亮那 样纯正的廉政思想,才能制定并履行如此正确的组织路线。
临沂市历史学会副理事长、沂南县志办公室副编审刘存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