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南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历史上就有“英贤辈出,烟水之胜轶于江南”的美誉。从目前出土的大量文物资料证明,早在几十万年前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 并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勤劳、勇敢、善良、聪慧的沂南人民以其伟大的创造力、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凝聚力,创造了无可比拟的辉煌,以其特有的宏大的包容精神,持续而富于创造性地谱写出众多灿烂的闪烁着熠熠光辉的古代文化。
北寨汉墓博物馆 位于沂南县城西三公里的北寨村,该馆内墓群为东汉时建造的墓葬。现已探明古墓6座,科学发掘3座。该墓群1977年12月被山东省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沂南县报经上级批准,在北寨村建沂南县汉墓博物馆。2001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馆占地6.8亩,所有建筑外形集仿古与园林风格于一体,主要向人们展示汉代墓葬文化及出土遗物,传播优秀历史文化。馆内设有一号墓保护房、二号墓保护房、画像石拓片陈列室、画像石廊。1996年开馆以来,年接待国内外游客近万人次。
汉画像石墓及画像 北寨汉墓博物馆内汉画像石墓主要有一号墓和二号墓。一号墓是大型汉画像石墓,1947年群众取土时发现,1954年3月 由华东文物工作队和山东省文物管理处共同科学发掘。此墓规模宏大,墓室结构复杂,画像雕刻精美,内容极其丰富,是我国已经发现的汉画像石墓中画像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为中外学者高度关注的一座汉画像石墓。此墓坐北朝南,由墓道、墓门和前、中、后三室及东三侧室、西二侧室组成,各室间和门相通。墓室用280块预制石材筑成,所有石结构都是按一定尺寸预制,然后安装成整个墓室,建筑技术相当先进。全墓共有汉画像石42块,画像总面积44.227平 方米。画像分为四组,第一组为墓门画像石,以刻在门楣上的胡汉战争图为主心。图中部有一座有桥柱、栏杆、华表的大桥,桥上和桥右(以观者定方位,下同)有大批手执刀、盾、矛、斧的汉朝步、骑兵和一辆昭车由右向左行进;左边有执刀、盾、弩箭的胡骑、胡卒翻越重叠山峦向右而来。汉、胡双方正在桥头展开激战。桥下有划船者和捕鱼者,表示桥下有水流。三根门柱上刻有代表方位的东王公、西王母以及羽人、玉兔捣药、伏羲、女娲、蹶张、仙人、异兽等。第二组为前室画像 石,画像刻于四壁、立柱、斗拱、过梁及室顶。这一组以刻于东壁、南壁和西壁三横梁上的吊唁祭祀图为中心。南壁上横额的中部雕刻一重檐双阙的祠堂,祠堂前的广场上陈列大量祭品,祭拜者已下车正在进行祭拜。东、西壁上横额刻有捧简牍、执彗、持挺、执笏的墓主亲属在堂屋前迎候前来吊唁祭祀的众多宾客。南壁横额下刻有捧盾、执彗,击建鼓的侍者和兵库。其他各壁及中柱、斗拱、过梁、室顶雕刻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及奇禽、异兽、神怪、铺首、云纹等,两室顶分别刻有穿壁纹和莲花纹。第三组为中室画像石,画像刻于四壁、中柱、斗拱、过梁及室顶。 这一组以刻在四壁上、横额上的以反映墓主人生活内容的画像为主。东壁横额上刻有众多伎艺人表演飞刀执丸、顶?、走绳、七盘舞、鱼龙漫衍之戏、戏车、马戏,以及敲击钟、鼓、磬、铎,吹奏排箫、笙、竽、埙和抚琴等的乐舞百戏图。南壁横额东段刻粮仓、粮堆、装满粮食的牛车,主人督导仆役装粮入库的丰收图和屠夫们 抬猪、椎牛、剥羊、酿酒、切菜、烧灶等的庖厨图,生活气息相当浓厚。南壁横额西段和西北壁上横额刻有墓主人车骑出行归来图,众多亲朋在宅院、双阙前恭迎庞大的车骑队伍。从宅院的建筑形式和车骑队伍无后送者反映出墓主人应该是出游归来。上横额下的四壁则刻有苍颉造字、卫姬请罪、尧舜禅让、周公辅成王、蔺相如 完璧归赵、晋灵公放獒逐赵盾、孔子见老子、荆轲刺秦王、聂政刺韩相等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并有榜题“苍颉”、“齐桓公”、“卫姬”、“齐侍郎”、“苏武 ”、“管叔”、“令(蔺)相如”、“孟?”、“铁?”、“晋灵公”、“敖也”等12处。 八角型柱、斗拱、过梁刻有奇禽、异兽、神怪、东王公、西王母、佛教造像、龙、云、纹等。两室顶刻莲花纹、方格纹和圆饼纹。第四组为后室画像石,分布于石室中隔壁墙上,主要刻在南北两端承过梁的隔墙上的家具、日用品、酒器、兵器架和备骑的仆人,捧着梳妆用品及洗涤溺器的侍女以及驱邪逐鬼的方相氏,表明后室为 墓主人的寿藏(寝室)之地。斗拱、过梁雕刻奇禽、异兽、翼龙、凤鸟、水波纹等。两室顶刻菱格纹和莲花纹并加施黑、绿、红三色彩绘。上述画像都有拓片陈列于该馆汉画像石拓片展览室,供游客参展。一号墓整个画像气势恢宏,画面刻工精丽,线条纤劲流畅,墓室结构奇特,是两汉雕刻绘画艺术中的珍品,从中可以考证东 汉末的社会经济状况、阶级矛盾、典章制度、风俗人情、绘画风格、宗教信仰、哲学思想、意识形态等,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是汉画像石发展鼎盛时期最富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该墓被作为一词条收入《辞海》、《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同时有多幅画像被《中国历史》教科书收录。《世界美术史》、《中国美术 史》、《中国建筑史》等也曾分门别类地作过介绍。中央电视台曾从中华文明精品的角度摄制了专题片。
五龙戏铢砚和二号墓 二号墓是1994年挖掘的东汉晚期较大的砖石墓,位于一号墓的南面偏东方向,两墓相距20米。 墓葬布局与一号墓基本相同。此墓出土的文物有完整和可复制的陶器、石器、铜器、银器等,另有铁器和漆器腐朽的痕迹。陶器有鼎、盘、壶、盆、碗等;石器有五龙戏铢三足砚、滑石猪、黛板等;铜器有女佣、五铢钱以及银环、铁刀等。五龙戏铢三足砚和铜女佣在汉代文物中是极少见的,弥足珍贵。砚为石灰石质、圆形、子 母口,由砚身和砚盖组成,砚身圆底,饰三熊足;砚首线刻莲瓣纹和旋涡纹,其中部凿刻一椭圆形墨池;砚堂平滑,子口平直沿;砚外缘及子口上缘线刻莲瓣纹。砚盖呈圆弧状,中心突起成圆柱形,其上刻“五铢”钱纹;周围环绕五条身体线刻鳞纹的透雕的龙,龙首紧贴五铢钱,组成一幅五龙戏珠的图案;盖周边及缘线刻钩连 云纹。砚直径19.7厘米,通高7.4厘米。铜女俑出土于东后室东北角,裸体,发后梳,似围巾帻;高大鼻,阔嘴;细长身,扁胸,凸腹露脐,宽臀;双臂微曲下垂,手指并拢,手心向外,略曲膝,跣足;高8.4厘米,肩宽3.7厘米。
诸葛亮故里纪念馆 位于沂南县砖埠镇诸葛村。1992年春始建,占地面积2700平方米。1993年6月3日,诸葛亮诞辰1812周年时纪念馆开馆。该馆展有阳都故城遗址周围出土的文物和诸葛亮及其后商的有关资料3000余件,其中四面画像碑是全国稀有重要保护文物。纪念堂内端坐着诸葛亮塑像。诸葛亮字孔明,琅琊阳都人,今山东沂南人。诸葛亮本姓葛,乃秦末跟从陈涉起义的将 军葛婴之后,因葛婴有功反被陈涉杀害,汉文帝时追录其功,封他的孙子为诸县侯。其后人迁阳都,阳都先有姓葛者,为加以区别,就称他们为“诸葛”。久之,习用为复姓“诸葛”。故天下姓诸葛者,皆源于阳都。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自幼胸怀大志,常以春秋时的政治家管仲、战国时的军事家 乐毅自比。在东汉末年群雄并起,战乱频盈的乱世,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辅佐刘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夺得了三分天下,创立了蜀汉政权。诸葛亮主政期间,内修政治,外结政权,北拒曹操,稳定边陲,使蜀国大治。诸葛亮在中国古代文化长河中,是一位受到历代称颂的智星、贤相。
颜氏古林 位于沂南县砖埠镇常桑杭村,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我国古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的十六氏祖、颜子的二十四代孙颜盛的墓地。颜盛于三国魏黄初年间(220-226年)任徐州刺史时由曲阜迁居至此,至其曾孙颜含随晋元帝司马睿过江后,在此繁衍生息四代80年左右。在颜林前广场有颜子第79代嫡长孙、宗主颜秉刚题写的“孝悌里”牌坊。颜林内有汉白玉石所建的颜氏谱碑碑亭。该谱碑为清朝乾隆三十三年所建,碑文内容叙述了颜盛由曲阜迁居此地后家族的繁衍、兴衰、宦绩、功业、文章等情况。正文记载了自颜盛至颜子七十一代孙颜怀仁共49代颜氏子孙世系排列情况,所列名字150多人,其中标有职务爵位的90多人。常桑杭村颜氏村民至今保存着清朝道光、同治年间曲阜颜翰博府发给该村颜姓村民的信牌、移文、札、祭田地地亩册、秀才服饰等信物。在颜林北面的山上还有清泉寺遗址,该遗址中《万代留芳碑》为清朝康熙十二年(1673年)建,碑文中有“夫沂州之北七十里,名曰孝感乡,为汉之诸葛、晋之王祥、唐之颜真卿故里也…”的记载。遗址中《正方体碑》为明朝正德十五年(1597年)建,碑文中有两处“孝悌”字样,此外还有明朝万历二十五年《重修清泉寺记》碑及众多其他朝代石碑。据史学界考证常桑杭村就是汉魏时期的孝悌里,即颜真卿的祖居地。颜真卿,字清臣,号应方,公元709年, 颜真卿出生于一个以儒雅传家的知识分子家庭,受家庭熏陶,自幼刻苦好学,博学多才,文章和书法都很有功力,唐开元年间中进士,不久又拔取制科,先任醴泉县尉,后升任鉴察御史。因立朝正色,刚而有礼,非公言直道,不盟于心和为人刚直得罪了奸相杨国忠,受到排挤,出任平原郡太守。唐天宝十四年(755年), 安史之乱发生后,颜真卿奋起抵抗安史叛军点燃了平叛的烈火,振奋了民心,鼓舞了军民平叛的斗志,大大牵制了安禄山西进和南下的兵力,打乱了安史叛军的军事布署,为唐将李光弼、郭子仪反击安史叛军,争取了时间和主动权,为挽救李唐王朝的灭亡做出了突出贡献。唐德宗时卢杞为相。淮西都统李希烈背叛朝廷,攻陷汝 州,奸相卢杞为借刀杀人,让唐德宗派颜真卿前往李希烈叛营劝降,已是75岁高龄的颜真卿受命前往劝降,终被李希烈缢杀。颜真卿的书法艺术,在我国书法史上占有崇高地位。他的书法集各家优点,开创了自己的风格。他的楷书端庄敦厚,气势雄浑,行书遒劲有力,圆熟而不媚俗,因此,有书如其人之誉。
苗家曲信量桥 位于沂南县辛集镇苗家曲村中,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桥横跨潮沟河,东西走向,为块石磊砌成11孔拱形桥,每一桥洞宽4.3米,高4.6米,桥的总跨度60米,东引桥50米,西引桥30米,宽4.6米,高6米,桥面坡度平缓,便于车马来往。桥南、北两侧分别刻有11个龙头和10个龙尾。龙头姿态生动、栩栩如生,没有龙尾的那条龙就是传说中 “秃尾巴老李”的化身。原在东西桥头的石柱上,各有石狮一对,桥中间南北两侧石柱上各有一只石猴,36根石柱形状各异,有鼓形、球形、香炉形、宝石形等。54块栏板中有46块 浮雕,雕刻的画面精美动人,活灵活现。有八仙过海、仙人指路、凤戏牧丹、荷花仙子、郭巨埋子、李存孝打虎、狮滚绣球、白猿偷桃、犀牛望月、坍狼望日、芙蓉鸳鸯、寿星赴会、南极仙翁、王祥卧鱼、麒麟送子、竹影孔雀、龙虎相斗、文武学堂、松鹤延年,梅鹿迎春、葡萄丰架等,为深剔平地浮雕阴线刻,细部层次起伏较 大,有较强的立体感。从所刻人物、动物、花卉等造形及雕刻的技法看,似为三次重修所为,八仙过海、王祥卧鱼、南极仙翁造型拙朴,神态自若,以云、水纹相连,似为唐、宋时期所刻。文武学堂、麒麟送子、龙虎相斗等已趋成熟,稍具装饰色彩,似是清末所补。葡萄丰架、松鹤延年、梅鹿迎春等雕刻技法成熟,,具有很 强的装饰意味,当为民国年间重修时所添。该桥始建年代失考。桥西南原有一石碑,记载明朝嘉靖三年重修信量桥,首事人高达(今大庄镇刘家店子村)、于文中,从备料到竣工用了32年时间。另一石碑,碑文记载明朝万历20年重修该桥。桥东头尚立一石碑,碑文记载民国十一年至十三年,沂水黄山铺张希恒为首事人重修信量桥。其他记载修桥事宜的石碑,在1939年和1954年修路时被填入水湾。另据该镇张家八角汪西村张氏族谱和张家墓碑记载,清朝雍正十三年,该村张林募捐重修信量桥,历时4年。信量桥名的由来,由于潮沟河水自东绕过苗家曲村前,在村西由南向北注入沂河,沂河水自北向西南流,在汛期潮沟河水受沂河水的顶撞,形成潮汛(信),在村子三面沿河有11个紧密相连深达丈余的水渊,而量又有“坑、受水之处”之意。疑为信量桥之名的由来。
西汉元凤凤凰石刻 位于沂南县铜井镇三山沟村鲍宅山上,又称鲍宅山凤凰刻石,系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山沟村三面环山,山崖陡峭,在一块巨石之上,分别刻有大小两只凤凰,大凤凰长24厘米,高20厘米。小凤凰长12厘米,高11厘米,大小凤凰右侧分别刻有“凤凰”、“三月七日凤”、“东安三钦元”、“元凤”等字样。凤凰石刻刻于西汉元凤年间(公元前80-75年, 元凤为西汉昭帝刘弗陵年号),是我国现存的有纪年最早的汉画像刻石。其雕刻技法为在原生糙砂石面上施阴线刻,构图简单疏朗,线条运用自然成熟,显示出古朴的原始趣味。画像的作者在创作物象时,不拘泥于单纯真实的模拟,而是在写实的基础上大胆运用艺术夸张,不着重细节的修饰,突出凤凰的高冠、大尾、长腿的形 体姿态,使其显得更加英彩和刚毅有力,所刻文字带有汉简意味的隶体,以粗犷间练为本,依形写神为旨,大朴不雕而又精妙有姿。该凤凰刻石在汉画及书法界影响甚大。建国初期傅惜华先生所著《汉代画像全集》即曾收录。大文学家鲁迅、郭沫若先生等曾珍藏此刻石拓片,但在上海鲁迅纪念馆所出《鲁迅先生藏汉画像》一书 中将大凤凰及其刻字“凤凰”误定于临淄,《中国书法全集》秦汉刻石卷附录中将小凤凰刻字定为晋人东安王钦元题字,亦为不妥,包备伍先生所著《齐鲁碑刻》选 录较为完整。
法云寺石碑 法云寺位于沂南县张庄镇大岱村东,始建于宋代,寺院坐北朝南两个大门,占地4亩,房屋14间, 均用砖瓦建造。庙宇中轴线前为南大门,北为玉皇殿,前偏西为奶奶殿,再前为准提殿,玉皇殿东为佛爷殿,西为禅堂,禅堂与玉皇殿间有一水井,玉皇殿前曾有一棵银杏树,粗大而空心,可容纳数人在树洞内游玩,后因年久树枯被砍伐。大门前西面有僧林,林中有两座石砌墓塔,分别高9层和11层,东面的大门外有多通石碑,现仅存两通,分别为明朝嘉靖九年(1530年)和清咸丰元年(1851年)重修法云寺时所立。明嘉靖九年《重修法云寺记》碑为县级保护文物,通高3.55米,下为??碑座,头东尾西,长1.87米,宽0.95米,高0.55米,中为碑身,高2.25米,宽0.92米,厚0.27米;上边为碑帽,高0.75米,宽1.15米,厚0.27米, 两面皆是二龙戏珠浮雕。中间有“重修法云寺记”六字,碑身正面为明嘉靖九年重修法云寺碑文,其内容主要有三:一是说明佛教的兴起已很久远,该寺庙兴建时间也很久了;二是叙述了僧人佛泰的资历和建庙的经过及功绩;三是叙述了重修法云寺的原因及时间。背面为宗派图和施主姓名,现碑身已有裂缝向南倾斜15度左右,有些字迹已漫患不清。
清咸丰元年《重修法云寺记》碑高1.80米,宽0.80米,厚0.20米。
青驼寺石辟邪 位于沂南县青驼镇驻地西。石辟邪共有两只,各长1.70米, 似狮类虎,背有双翼,曲腰疾肢,昂首挺胸,石刻雕法为圆雕阴线刻,手法极为间练,造形古拙简朴,神采传情,存汉之雄强豪放之气,别具一格,不失为雕刻艺术珍品。石辟邪的形象源于狮子。据传,在古代,中国人先是听说了狮子的威猛,却不知道狮子的形象,工匠们在想象中就创作了狮子,因此就有了似狮类虎,背有双 翼的外在形象。石辟邪作为除祟的猛兽,多用来立在墓前以显示墓主人的地位和尊贵。据说它有雄、雌之分,雄的称天禄,头上有角,雌的称辟邪。它为古代传说中的神兽,起源于西汉,盛行于东汉。古代织物、军旗、印纽、钟纽等物常用其图案作饰。天禄有赐富贵、福禄之意,辟邪意镇压邪祟,辟除不详。石辟邪用料为石灰 岩,当地人称石灰岩为“青石”,故又称石辟邪为青驼,青驼寺当因青驼而得名。
石刻造像 境内目前已发现的石刻造像主要有朝山石刻造像、上佛住石刻造像和姚家峪摩崖石刻造像。
朝山石刻造像位于沂南县双堠镇南石门村的朝山上。造像座落在山顶东侧的石壁上,共83尊,每尊高约30厘米,分为上下两列,或坐或立,神态威严,落落大方。为浮雕阴线刻,佛像神态各异,甚有意味,惜面部已残缺,开凿年代失考,但从人物形态及雕刻技法来看,当为南北朝时期所为,造像附近有清康熙五十六年和清乾隆年间所立《重修朝山庙记》石碑数通。
上佛住石刻造像位于沂南县双堠镇上佛住西北的云庆山上。造像座落在山顶石壁南侧,共50尊,每尊高约0.30米,脸部已大部残缺不全。开凿年代不详,从造像上看当为南北朝时期。造像附近有清康熙二十一年九月十五日立《云庆山重修卧佛殿新建三教堂记》石碑。
姚家峪摩崖石刻造像位于沂南县岸堤镇姚家峪村北洪山抱崮顶摩崖山上。在高达5米的崖壁上,雕凿一尊盘坐莲花座台之上佛雕像,高0.80米,髯鬓,面丰满,佛像尊容大方,慈目安详。为浮雕阴线刻。造像左侧有长宽各0.40米的摩崖石刻,内容为“沂水县朔仙……僧妙云游化前到本境……”因石刻剥蚀脱落严重,刻字大多不清,从雕凿风格来看,雕凿年代当为隋唐时期。
近几年境内出土的其它文物 至1990年境内已查明的古遗址有172处,其中大汶口文化遗址6处,龙山文化遗址44处,商周文化遗址32处,汉文化遗址90处。大汶口文化遗址有西司马古遗址和东柳沟古遗址,其中西司马古遗址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龙山文化遗址,有苗家庄古遗址、东柳沟古遗址、葛沟遗址、西城子古遗址等。近几年在修路、农田水利建设中出土挖掘了几处遗址和墓葬。1987年12月在沂南县湖头镇路家庄村发掘了一处春秋战国时期墓葬,出土文物有青铜器1件,青铜鼎3件,青铜舟1件,青铜屉1件。1998年在沂南县砖埠镇西岳庄村科学发掘两座春秋时期墓穴,共出土文物130余件,有青铜器、骨器、玉器、陶器、漆器、木器等。其中出土的乐器瑟十分完整,对研究古代礼乐制度提供了珍贵资料。在殉人坑挖掘了5位陪葬的年轻女性,其中完整的殉人脑的出土,对人类体质学的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资料。2007年1月, 考古人员在阳都故城遗址发掘两座汉墓。其中一号墓的门楣上刻有“双凤衔四莲璧”纹样,东侧室横额上刻有“鸟首兽身”纹样,前室北壁中立柱上的画像则是“方相士”纹样,其他的画像石上也分别刻有龙、翼马、鹭鸟衔鱼等祥禽瑞兽。二号墓的结构形式与一号墓基本相同。出土的画像石以深刻的浅浮雕为主,在画面细节 上,如动物羽毛、眼睛等部位又采用了阴线刻,这与北寨汉墓画像石以阴线刻为主的风格有所不同。此外,1962年阳都故城出土的侯官印,金质、鱼钮,一寸见方,为汉代印章,后流失海外,台湾省出版的《龙语》中有记载。上世纪80年代初期,在江南发现的阳都郡丞封泥,也弥足珍贵。
临沂市历史学会副理事长,沂南县志办公室副编审刘存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