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临沂市党史史志网站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党史故事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沂蒙党史 >> 党史故事 >> 正文
“山东红嫂”李凤兰
发布日期:2023-02-27 浏览量: 来源: 临沂市党史史志网网站

 李凤兰,蒙阴县蒙阴街道李家保德村人,1928年出生。1945年4月,经媒人介绍,受父母之命,与小东关村的王玉德订了婚,并约定于次年10月19日完婚。李凤兰心里一直忐忑不安:未见一面,他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1946年7月的一天,媒人急匆匆地跨进了院门,传来了王玉德要参加解放军的消息。父母一听着了急:“还有两个月就成婚了,他走了怎么办”?说着就要赶去阻止。李凤兰拽住了父母说:“他去当兵是光荣的事,咱怎么能阻拦呢?”媒人在一旁说:“她婶呀,既然闺女支持,就让他去吧,听说部队里准假,到时请假回来结婚……”父母虽然担心,但也只好作罢。李凤兰对王玉德虽不了解,但从参军这件事上可以看出玉德是一个进步的好青年。

  眼看着婚期一天天逼近,可王玉德一直没有音信,父母想把女儿的婚期往后推迟,但李凤兰想:玉德从小失去父亲,母亲又长年有病,他能舍下父母去参军,是为国尽力啊,在这个时候推迟婚期,对不起她们母子,我应该嫁过去,安慰老人的心,也使玉德安心打仗,杀敌立功。主意已定,她说服了父母,婚礼按期举行。

  1946年10月19日,是李凤兰终生难忘的日子。这是一场没有新郎的婚礼,李凤兰头戴红巾,身披云肩长裙,在主婚人的礼仪声中,按当地的风俗,由嫂子怀抱一只大公鸡陪着拜了堂。婚礼是人生乐章中最动人的音符,可是这个婚礼,人们感到喜庆中的缺憾。此刻,一种神圣的使命感,在李凤兰心里涌动:玉德,你放心吧,我会替你撑起这个家……

 第二天,李凤兰就搬到堂屋,和婆婆睡在一张床上。婆母有病,她四处求医,煎汤熬药,床前案边悉心伺候。街坊邻居无不羡慕老人上了个好儿媳妇。家中的8亩4分地,除重活由代耕队帮助外,其余田间场上活儿全是自己干,家里家外收拾得挺挺当当。

按当地风俗,大年初四是新婚夫妇回娘家磕新头的日子。这一天大早,李凤兰安顿好婆母,独自一人回了娘家。

初七中午,二大爷气喘吁吁地跑来,上气不接下气地说“凤兰快回去,玉德他回来了——”李凤兰惊喜交加……

 部队行军打仗路过家乡,王玉德顺便回家探亲,当他向母亲问安、诉完离别之情后,走进了他的新房。大红“囍”字还在墙上,新被褥叠放得整整齐齐。坐在床沿上,手扶罗帐,他眼圈红了……母亲心疼地说:“儿啊!在家住两天吧,我打发人叫你媳妇去了。”

这时出发的命令来了,服从命令是军人的天职,责任和使命还在肩上。当军号吹响的时候,他随铁流踏上了新的征程。

李凤兰一阵大跑小跑之后,怀着激动和喜悦的心情跨进家门时,哪里还有丈夫的身影。

王玉德走后不久,李凤兰收到了他的来信。夜晚,昏暗的灯光下,李凤兰捧着信,一次一次地看,一遍又一遍地读:“三营八连三排九班”——丈夫的部队番号,她刻骨铭心。

李凤兰一如既往地操持着家务,侍奉婆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婆母怀着对儿子最后的期盼故去了。随即,母亲怀着对女儿的担忧也离开了人世。

12年后,她终于盼来了丈夫的信息,不是荣归故里,而是政府发给的鲜红的烈士证书。县民政局的领导登门道歉,并作了解释:王玉德是在1947年莱芜战役中牺牲的,由于当时部队转战南北,未能及时通知当地政府,直到最近才查清……

听此消息,李凤兰深深地陷入无尽悲痛之中。

王玉德牺牲的消息也击碎了李凤兰父亲的希望,撒手人寰。

经过撕心裂肺的痛苦折磨,李凤兰从昏迷中醒来。在她最不幸的时候,政府和村集体默默帮助料理了一切,乡亲们伸出了温暖的手。  

政府的关怀,村里的照顾,乡亲们的体贴,对先后失去4位亲人的李凤兰来说,给予了极大的安慰。党的阳光驱散了她脸上的阴云,集体的温暖愈合了她心灵的创伤。李凤兰今后的生活道路还很长很长,关心她的大娘嫂子们劝她改嫁,可她忘不了与婆母朝夕相处的11年,忘不了替丈夫撑起这个家的誓言,忘不了十几年刻骨铭心的期盼,她更忘不了党和政府的关怀,乡亲们的感情。她要守着这个家。

在妇联的帮助下,她收养了一子一女。李凤兰当过村里的小队长,也担任过妇女委员,妇代会主任。她那整洁的小院,低矮的草房成了干部来村的落脚点,乡亲们开会的好会场。1959年,中共蒙阴县委、蒙阴县人民政府授予她“模范烈属”的光荣称号。1992年3月,她又被山东省妇联、省民政厅、省军区政治部评为“山东红嫂”,并被授予省“三八”红旗手光荣称号。2008年4月9日,李凤兰病逝。

 

 

李凤兰

 

 

永远的新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