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临沂市党史史志网站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党史故事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沂蒙党史 >> 党史故事 >> 正文
陈若克:巾帼英雄血洒沂蒙
发布日期:2023-02-21 浏览量: 来源: 临沂市党史史志网网站 作者:蒙阴县委党史研究中心

陈若克祖籍广东顺德,1919年出生在上海。幼时的艰苦生活,磨炼了她的命意志和坚强性格。16岁参加上海工人运动,向工厂的资本家进行说理斗争1936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时年17岁。1937年进入华北军政干部学校学习。

陈若克从小学习积极努力,上小学时只读书不说话,先生和同学都叫她“小哑巴”。她虽然只读了1年半书,但由于她勤奋自学,后来具有初中文化水平。在上海时不断写工人通讯,在汉口还写过歌词。在工厂里,陈若克不仅积极参加工运斗争,而且还积极参加抗战活动。她曾说:“我的思想、我的身体、连每根头发,都应该属于无产阶级的。”在艰苦的斗争环境中,对于死,她是随时准备着的,她曾引《新女性》里的两句话告慰自己:“除死无大难,做工不再穷。”在长期革命斗争中,不论遇到什么艰难险阻,她都平静自若,从容不迫。陈若克的党性很强,对党分配的工作总是认真完成、一丝不苟;她领3块钱的津贴,有时缴一块钱的党费。

1939年5月,中共中央和八路军总部决定在山东建立第一纵队,徐向前、朱瑞分别担任司令员、政委。陈若克随丈夫朱瑞来山东历任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妇委会委员,山东省临时参议会驻会议员,山东省妇女救国联合会常务委员、执行委员等职务。她对工作积极、热心,组织编写妇女刊物,培养、选拔妇女干部,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对当时山东妇女救国运动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1941年冬,侵华日军对沂蒙革命根据地进行空前规模的大“扫荡”。11月初,陈若克随八路军山东纵队第四旅独立团转移到蒙阴大崮山。大崮山位于蒙阴县东北部,四周系悬崖峭壁。抗战时期,八路军山东纵队在大崮山设立兵工厂、被服厂、医院等,构建抗日后方基地,由八路军鲁中军区独立团团部及一个营300余人在此防守,日伪军一直处心积虑妄图夺取破坏。1941年11月7日,日军乘“铁壁合围”沂蒙抗日根据地之机,从蒙阴、沂水、新泰纠集千余名日伪军,在飞机、大炮掩护下,向大崮山进攻。独立团团长袁健、政委余辉和山东分局妇委委员、省妇救会常委陈若克带领八路军战士和兵工厂工人,与日军展开激战。经过激烈战斗,八路军伤亡惨重为保存有生力量,团首长决定于9日晚11时撤离大崮。已经怀孕8个多月的陈若克主动要求带部分战士留在山顶掩护。大部队撤离后,陈若克又指挥几十名机关家属和群众用绳索从崮顶撤下。此时陈若克怀有身孕,极度劳累,行动十分困难,在大雾中迷失了方向。天亮后,被搜山的日军在岱崮柳树头村附近发现,不幸被捕。

这时,陈若克女儿降生了。母女俩被押到沂水日军宪兵司令部,受尽酷刑。在监狱里陈若克看到战友们为她受的折磨而流泪时,她批评道“哭什么?我们既是中国人,中国人就应该有中国人的骨气,哭有什么用!”敌人拷问陈若克“你是哪里人?”“说我是哪里就是哪里!”“你的丈夫是谁?”“我的丈夫是抗战的!”敌人仍不死心地盘问,陈若克坚决而干脆地说“问什么?快点枪毙好了!”硬得不行变软的。敌人见她无奶喂刚出生的女儿,便拿来牛奶,却被她摔在地下,敌人见她不食,便劝她吃饭,她说:“要杀就杀,要砍就砍!”拒不进食。11月26日。陈若克紧抱孩子赴刑场,一路高呼口号,高唱歌曲,在沂水城西河滩和出生不足20天的孩子一起英勇就义。

1942 年12月,中共山东分局、鲁中二地委通过中共山东沂中县委找到陈若克母女的遗骨,将其秘密运往沂南县东辛庄王换于家。王换于购置了一大一小两口棺材,把她们隐蔽安葬在自家房后菜园里。1994年4月5日清明节,蒙阴县在孟良崮烈士陵园隆重举行刘晓浦、刘一梦、刘滋泉、刘曾蔼、刘子超、陈若克、刘海涛、杨万兴、黄竞九位烈士墓落成揭碑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