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根据地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伟大实践(下)
中共临沂市委党史研究室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古往今来,历代王朝兴衰的历史表明:“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国民党政权的垮台,新中国的建立,又一次见证了群众的重要作用,诠释了民心的巨大威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党只有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才能做到坚如磐石。”
怎样才能赢得民心、拥有群众?从沂蒙根据地贯彻群众路线的伟大实践中可以看出:只要我们永远植根于人民群众,时刻牢记人民利益,努力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就能获得源源不断的力量。
心里有群众 身边才有群众
蒋介石在败退台湾后,深刻反思,为什么凭着手中几百万装备精良的军队和凭着雄厚的财力,怎么会败给小米加步枪的解放军呢?
其实,答案很简单,那就是中国共产党人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最终赢得了民心。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群众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他们想事情,看问题,不是凭谁说的好听,而是注重实际。只有心里装着群众,尊重群众,爱护群众,并给他们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这样,才能被群众认识、亲近和接纳,从而赢得信任和拥护。反之,就会受到群众的唾弃。
民国时期,常年有国民党军队驻扎在沂蒙山区。他们视老百姓为草芥,横行乡里,鱼肉民众,动辄打骂,搞得饿殍遍野,民不聊生。群众称之为“刮民党”,恨之入骨,畏之如虎,象躲避瘟疫一样怯而远之,更谈不上拥护、支持了。
反观共产党、八路军对老百姓的态度和言行,却是冰火相交,冷热立见。
1939年9月,八路军第一一五师某部进军抱犊崮山区。由于这一带的老百姓深受日伪军的残暴、国民党军的骚扰、土匪刘黑七部的抢掠,所以当八路军的队伍到达这里时,老百姓以为是国民党的兵或是土匪,便立刻惊慌起来,紧闭寨门。
傍晚时分,一五师的指战员们来到村外,有的战士想上前喊话,部队首长制止说:“做任何事情都要先想到群众,这一带的老百姓被日伪军、顽军和土匪祸害怕了,我们刚到这里,群众不了解、别惊吓着他们,就在村外将就一宿吧”。
第二天早上,老百姓见没有什么动静,就打开寨门,却看见黑压压一片人坐在寨门外的路两旁。
“这是什么队伍,历史上没有见过这样的兵呀”!
村里人嘁嘁喳喳议论着这稀奇事,有消息灵通的人猜测道:“听说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纪律严明,秋毫无犯,是不是八路军开过来了”。
便公推几位长者出村探望。
战士们见有人过来,就纷纷站起来打招呼:“老大爷,早啊”?
一声亲切的老大爷,立刻拉近了军民之间的距离。
战士们进村后,热情地与老乡们啦家常,做宣传,帮助群众挑水、扫地、做家务、干农活……
爱憎分明的村民们见八路军指战员和蔼可亲,与以往的“兵”截然不同。便主动为八路军腾房子、烧开水,亲如一家。
有一件事令老百姓倍感温暖。
原来,因为贫穷,农户家里一般只有一个厕所。为了不给住户添麻烦,一一五师的指战员便用高粱秸在村外搭建了男女简易厕所。并规定,无论黑白早晚,不准在住户入厕。事情虽小,却使老百姓从中看到了八路军对待老百姓的真情实意。
八路军尊重、爱护老百姓的美好形象,亲民、爱民的优良作风,帮助、扶持穷苦人的态度和真情,立刻象春风一样穿过村庄,吹遍鲁南大地。
从此,一一五师在抱犊崮山区扎下根基。
根下有沃土 方可长大树
中国革命的胜利,新中国的崛起,令世界震惊和瞩目。研究中国,解读中共党史,已成为“国际显学”。美国、日本、俄罗斯等几十个国家的专家、学者,从不同侧面加以解读。歪曲、丑化者,不解、神秘者,溢美、夸大者,种种不一。但其中也有客观公正、真知灼见者,将近代以来的“中国现象”归功为“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夺取胜利,新中国之所以能在贫穷落后的基础上迅猛崛起,这棵“大树”之所以能饱受霜寒而生机勃勃,历经风雨而枝繁叶茂,就在于深深植根于人民群众这片“沃土”。
从沂蒙根据地开辟、发展、巩固、壮大的光辉历程中,可以清晰地看出这种“沃土”的力量。
抗战时期,日军侵占了沂蒙山区的所有县城、要地和战略点线,并在这些地方安设了大量据点,修筑了坚固工事。为彻底消灭共产党、八路军。在军事上,日军采取“铁壁合围”、“长途奔袭”、“拉网梳篦”、“分区清剿”等战术,对沂蒙抗日根据地进行反复“扫荡”、“蚕食”,并实行惨无人道的“三光”政策,制造“无人区;”在经济上,除大肆掠夺、控制根据地物资外,还在根据地周围采取修路、挖沟、筑墙、禁运、禁商等办法,严密封锁抗日根据地;在政治上,大规模地推行以“总力战”为指导的“治安强化运动”和“清乡运动”,建立伪政权、伪军警及汉奸特务组织,同时开展奴化教育等等。使根据地抗日军民陷入极端困境。
在此前后,国民党山东省政府沈鸿烈部以及国民党军于学忠、石友三部占据着沂蒙北部、东部和南部山区;伪、顽、匪势力吴化文、王洪九、孙焕彩、厉文礼、刘黑七、李永平、梁仲亭、荣子恒、朱信斋、邵子厚、许树声、李延修、张步云、张里元、郑小隐、闫丽天、孙鹤龄等部,占据着沂蒙的甲子山区、崮口山区、天宝山区、五莲山区等众多地盘。他们各霸一方,伺机发展。
沂蒙人民抗日武装除一一五师师部和部分主力外,多是些放下锄头拿起枪杆的农民,且装备差,弹药少,发展空间仅剩下贫穷、偏僻、狭窄的地带。人民抗日武装与日伪顽匪的力量相比,不论从哪个方面都相差甚远。但沂蒙根据地各级党、政、军、群组织,坚决执行党的抗战方针,认真践行群众路线,顽强奋战,抗击强敌,用鲜血和生命保护群众利益。广大民众倾其所有、不惜牺牲,掩藏、救护、支援子弟兵。正是靠这种生死与共、血肉相连的军民关系,粉碎了日军的“扫荡”、“蚕食”和封锁,击败了伪、顽、匪的进攻、破坏和摩擦。使抗日根据地得以坚持、巩固和发展。
有这样一个事例,可以从中窥见一斑。
1942年9月,日军出动大批兵力“扫荡”鲁中地区,枪炮声由远而近传到西墙峪村。西墙峪坐落在沂水县西南部一条狭长的山谷里,几十户人家散布在山谷间。由于地形隐蔽,群众基础好,山东纵队野战医院就设在这里,几乎家家住着八路军伤病员,仅张孝治的家里就住着7位。为安全起见,张孝治先把伤病员转移到山洞里,尔后背着年迈的父亲躲藏。刚出家门口,就看见野战医院的护士田桂芳身负重伤,踉踉跄跄向这边奔来。张孝治的父亲见状,急忙说:“快,快放下我,救八路要紧!”张孝治二话不说,放下父亲,背起田桂芳就跑。田桂芳得救了,可张孝治的父亲却惨死在日军的刺刀下。
像张孝治这样舍老父救八路的人和事在沂蒙根据地数不胜数。
正是有人民战争这样的“汪洋大海”,有广大群众这样的“高山厚土”,共产党、八路军才得以生存发展、纵横驰骋,根据地才能够战胜困难、巩固壮大。
要当“明先生” 先做“好学生”
英雄无出处,智慧在民间,这就是众人是“圣人”的道理。中国有句古话,叫做“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毛泽东早在1929年,就提出广大共产党员“放下臭架子,甘当小学生”,虚心向群众求教,集中群众的经验和智慧指导革命。中共中央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多是察民情、听民声、走群众路线的结果,因而受到民众的认同、理解和拥护。
在沂蒙根据地,刘少奇、陈毅、罗荣桓、徐向前等老一辈革命家都是践行群众路线的典范。原八路军第一一五师政治部组织部部长梁必业曾经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1939年冬,天气已经很寒冷了,但一一五师的指战员们还没有穿上棉衣。当时,他们正在抱犊崮山区开辟抗日根据地,这里土地瘠薄,很少种棉花,适逢干旱,农业歉收,吃饭、穿衣成了大问题。白天,战士们用穇子、地瓜干煮地瓜秧充饥,还空着半个肚子。晚上,几个人合盖单薄的棉被,缩在被窝里当“团长”。站岗时,把簿被折起来捆绑在身上御寒。罗荣桓等首长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多次要求供给部门想办法解决。但他们左思右想,东奔西走,就是束手无策,没有着落。
怎么办?向延安伸手,那里也穷的叮当响;向群众摊派,不符合党的政策;到外地购买,资金从哪里来?
罗荣桓一面要求大家在内部走群众路线,以连、排为单位开“诸葛亮会”,商讨对策;一面到群众中走访问计。有一天,他来到一位放羊的老乡家。谈到棉衣问题,这位老农想了想说,这里是山岭地,,庄稼人一般不种棉花。但花生多,羊也不少。可以先用羊毛套棉衣抵挡一阵子,然后组织大家榨花生油,卖了油到外地买棉花,花生饼还可以煮菜叶,营养也多些……。一席话,说得罗荣桓茅塞顿开。
此后一段时间,一一五师的指战员组织群众收花生、开油坊,较好地解决了吃穿问题。
看到战士们渐渐红润的脸庞,罗荣桓感慨地说,群众不但是衣食父母,也是我们永远的老师,只要我们坚持走群众路线,就能克服一切困难……有了群众,就有了粮食,有了战场,有了兵源。我们就能不断发展壮大,就会立于不败之地。
百川汇大海 溪流卷狂澜
柴多火焰高,人多力量大,关键是一个“多”字。群众的力量在于汇聚,在于团结。如果没有组织,人再多也是一盘散沙。只有把群众发动起来,组织起来,才能发挥他们的力量。沂蒙根据地之所以摧不垮,打不烂,攻不克,成为真正的铜墙铁壁,秘诀就在于组织发动群众。
抗战时期,沂蒙根据地各级党政军组织,放手发动群众,成立了工、农、青、妇各级群众组织以及文协、儿童团等,男女老少被广泛组织起来,在参军参战、救护伤员、站岗放哨、传送情报、生产支前、后勤供给等各方面都发挥了巨大作用。这种作用在解放战争时期更加彰显。
从孟良崮战役的支前工作中,我们可以看到这种百川汇流的宏大力量。
战役发起前,中共华东局对支前工作进行了周密部署,山东省支前委员会提出了“全力以赴,支援前线”的口号。鲁中、鲁南、滨海等各级党组织要求全体军民紧急动员起来,积极配合主力部队行动。使敌人所到之处,村村有枪声,处处响地雷,不给敌人以落脚之地。同时坚壁清野,疏散资材,埋藏粮食,决不让军需物资落入国民党军手中。为维护战时秩序,整个沂蒙山区宣布戒严,各县划分戒严区,建立联防会哨制度,严格盘查行人,控制重点路口,封锁军事消息,并保护好工厂、医院和其他公共设施,最大限度地做好战备工作。
战役发起后,沂蒙山区的地方武装和民兵,积极配合主力部队作战,在蒙阴、沂水、大汶口、泗水、平邑、费县、临沂、青州等交通线埋地雷、打阻击、搞袭扰,歼灭国民党军1万多人,炸毁、缴获汽车20多辆,有力地支援了前线作战。
战役进行中,解放区人民掀起了规模空前的支前运动,出动临时民工60万人,常备民工15.4万人,随军民工7.6万人,数以万计的小车队、担架队、驴驮队、挑工队如道道洪流,川流不息地奔向前线。他们爬山越岭,长途跋涉,舍生忘死,以高度的政治热情运送物资、抢救伤员。
后方群众碾米、磨面、烙煎饼、洗军衣、军鞋,架桥、铺路、筹军需等,保证了几十万大军的前方需要。
反观国民党军的境况,他们到达解放区后,变成了聋子、瞎子,连个向导也找不到。饭要自己做,马要自己喂,伤员要自己运送,军用物资要自己筹集……,无形中减少了参战人员。
当时,华东野战军9个纵队近27万人参战,五个纵队担任主攻,四个纵队打援,主攻部队在数量上形成了5:1的优势,且不用操持弹药、食物、伤员等方面的事,客观上增加了战斗力。这一增一减,优势更加明显。如果没有成千万群众的大力支持,光靠“小米加步枪”与国民党军的飞机大炮对阵,要在短时间内吃掉武装到牙齿、战斗力很强的国民党王牌军,是很难想象的,这也难怪许多国民党将士不服。但国民党将领杜聿明却看的很透彻,他曾经感慨地说:“败在敌人手里可以挽回,败在老百姓手里,就再也无法挽回了”。
人心就是力量。
正是由于我们党始终坚持为了群众、依靠群众、相信群众,铸造了党与人民群众牢不可破的密切联系,才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要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始终不渝地贯彻群众路线,心里装着群众,时刻想着群众,一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以为民务实清廉的良好作风,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改革发展的不竭动力和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