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竹庭(1912-1943),原名符宗仔,江西广昌人。他家境贫寒,7岁那年父母双亡,靠祖母帮人做针线活的微薄收入和一亩薄田维持生计。11岁时,曾进夜校学习三个月,后来因生活所迫,到头陂镇的一家洋货店里去学徒。1927年8月中旬,“八一”南昌起义部队南下广东,途径广昌县头陂镇宣传革命,15岁的符竹庭毅然投身革命,参加地方游击队,加入了共青团。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在江西红军独立二团任政治交通员。
1929年后,符竹庭历任独立二团大队党代表,红三军第一纵队大队政委,红三军第七师特务团政委,七师21团、19团政委。1933年6月,红军缩编后任红一军团第一师第一团政委。率部参加了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一次至第五次反“围剿”,在雪山栋、猫嘴峰、鸡公山等阵地,他率团顽强战斗,打退数倍于己的敌人,被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授予“顽强守备团”的光荣称号,他个人荣获二等红星奖章。
1934年2月,符竹庭任红一军团一师一团政委,与团长杨得志率部在江西黎川县西南部进行了闻名全军的“三岬嶂战斗”。2月23日起,国民党94师在飞机、大炮的轮番猛烈轰炸下,敌步兵向我方阵地展开了多次进攻,均被红一团奋勇打退。其间,符竹庭率二营在主阵地顽强抗击敌人,战斗打得异常残酷,全营打得仅剩100余人,干部伤亡三分之二,我军阵地仍屹立不动。经过三天三夜的激战,在突击部队的援助下,击溃敌人一个师,取得了“三岬嶂战斗”的胜利。红一军团政委聂荣臻称赞“三岬嶂战斗”是红军牵制部队抗击和击溃数倍敌人的光辉战绩,并亲自为《红星报》撰写《把第一团顽强抗战的精神继续发扬起来》的社论,号召军团指战员学习红一团英勇顽强、敢打敢拼的战斗精神。红军总司令朱德在福建长汀大田屋亲切接见和检阅了英雄红一团。
1934年秋,符竹庭任红一军团第二师政治部主任,10月随中央红军长征。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后,担任红一方面军政治部巡视团主任。1936年6至12月,进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第一期高干科学习。毕业后调任红四军政治部副主任,成为有文化、有理论和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我军高级军事指挥员。“七七事变”后调任八路军一一五师六八六团政治处主任,参加了著名的平型关战役。随后同杨勇等到晋东南扩军近三千人,成立第三四三旅补充团,任政治委员。
1938年10月,任八路军一一五师东进抗日挺进纵队政治部主任,与萧华(司令员兼政委)一道率部挺进敌后,开辟冀、鲁边区抗日根据地,建立了津南、鲁北两个民主专员公署和15个县的民主政权,武装力量发展到2万余人。根据当时敌强我弱的情况,部队分散开展活动,符竹庭率政治部和部分武装活动在阳信、惠民、商河一带,广泛发动群众,开展机动灵活的游击战争。其间领导创办了《挺进报》《挺进月刊》,指导边区党委创办了《烽火报》。
1939年底,符竹庭调任鲁西军区政治部主任兼一一五师三四三旅政治部主任、鲁西军区政治部主任,与杨勇、萧华一起创建、扩大和巩固了鲁西、鲁南抗日根据地。1940年冬任一一五师教导2旅政委兼中共鲁南区委书记。1941年春率部东进滨海地区,与旅长曾国华一道指挥青口战役,激战三日,拔除日伪据点10余处,毙伤、俘虏日伪军千余人,解放了从赣榆到柏汪的大片地区,创建了滨海抗日根据地,打通了从海上与华中、胶东的交通线。同时,他组织根据地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为解决根据地的经济困难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大生产运动和节约运动的开展,滨海地区的供应很快得到了改善。当年,教2旅的全体人员,每人发了两套新军装,六双新鞋和两双袜子,两条毛巾,还有一顶又大又结实的苇笠。每星期还能吃一顿猪肉白面水饺。
1942年春,驻兖州日寇石田旅团长指挥滨海、鲁南等地区的大批日伪军,对滨海抗日根据地进行大规模的“蚕食”和“扫荡”。符竹庭指挥反“蚕食”战役,六天内歼灭俘获日军近千人,收复了被日寇蚕食的三个半区。
1943年1月,为了配合苏鲁边区反“扫荡”,教导二旅接受了攻打日军在鲁南的主要兵站基地郯城的任务。他率旅主力负责攻城,经过周密的战前准备和英勇顽强的战斗,攻克了郯城,毙伤日伪军千余人,生俘日军指挥官多田幸雄,缴获了大批粮食、布匹、武器,摧毁了日寇的兵站基地,有力地配合了冀鲁边、青河区的反“扫荡”斗争。这次战斗是运用“翻边”战术(即敌人打到我这里来,我翻过来打到敌人那里去)的范例,郯城县成为我军以攻坚战的方式攻克敌占区的第一座城池。郯城大捷后,他率部又接连攻克了周围日伪据点18处,彻底粉碎了日伪军对滨海区的“扫荡”。
1943年3月,中共滨海区党委和滨海军区成立,符竹庭任党委书记兼军区政委。他与军区司令员陈士榘发展壮大了滨海根据地,将滨海、滨中、滨北连成一大片,面积近两万平方公里,人口约500万。滨海区的重要出海口和集镇均为我军控制,为山东党政军领导机关进驻滨海领导人民抗战起到了重要作用。
1943年11月,符竹庭与陈士榘共同制定了“主攻部队外攻,地下工作内应,共同解决赣榆城”的三套攻城方案。19日深夜,他率领突击队和6000名战士埋伏在赣榆城外,城内地下工作者打开城门后,他带领突击队冲进城内,迅速攻占了伪警察局和伪军三营营部,俘虏伪军300余人。城中敌人指挥系统尚未打掉,敌人在继续顽抗。他命令战士使用了罗荣桓司令员特地批给的三发九二步兵炮弹。第一发炮弹发射后,符竹庭向敌人喊话,限三分钟内投降;三分钟刚过,他又下令打出了第二发炮弹,稍后敌副官举着白旗出来投降,但未见旅长出来投降。他即刻下令打出了第三发炮弹,并指挥部队集中各种火力进行攻击。在我军强大火力的威慑下,敌伪71旅旅长李亚藩带领团长张星三等官兵2000余人向我军缴械投降。20日下午,赣榆城宣告解放。此战粉碎了日寇企图打通海(州)青(岛)公路、“蚕食”我滨海抗日根据地的阴谋,策应了鲁中等抗日根据地的反“扫荡”。这一仗是我军以极小代价换取极大胜利的范例。
日伪军在赣榆城惨败后,十分恼怒,于11月26日晨纠合新浦、青口的日伪军600余人,偷袭滨海军区机关驻地——赣榆县西北的黑林乡马旦头村。符竹庭在带领警卫员检查下属部队工作时与日军援兵遭遇,不幸身负重伤,经抢救无效牺牲,年仅31岁。
在革命战争时期,符竹庭先后任大队政治委员,团、旅、师政治委员,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军区政委兼区党委书记等职,是冀鲁边、鲁西和滨海区等抗日根据地的主要创建人之一。他曾与徐向前、杨得志、宋任穷、罗荣桓、萧华、杨勇、陈士榘、谷牧、曾国华等同志并肩战斗,深受领导、战友们的赞扬和战士们的爱戴。刘少奇曾夸奖他“军政兼优”,罗荣桓称赞他“是一个很有能力的优秀干部”,战士们把他看作是力量的象征和胜利的象征。
在符竹庭工作过的地方,人们都称赞他是关心群众、爱护战士的模范。他经常说:“没有群众就没有革命”“爱护群众要如同爱护自己的眼睛”。因此,他时时考虑人民的利益,处处解除群众的疾苦。有一次,部队请来一位老百姓作向导,在行军途中发现这位老百姓一边走路,一边摘树上的枣子吃。经过了解,原来这位向导在吃饭时未能吃饱。符竹庭就把有关同志找来批评了一顿:不让向导吃饱饭,就是不爱护群众的表现。接着他从腰里掏出仅有的一点钱,买点心送给了向导。有一次,在行军途中,符竹庭同志发现患病的战士从身边走过,就急忙跳下马来,把那个战士扶到马上,自己步行。他一边走一边还关切地问这问那,细心照料,感动得这位战士流下了热泪。
符竹庭克己奉公,艰苦朴素,从来不多领多占公家的一点东西。他有一件不惹人注目的皮大衣,上面的毛大部分已脱落,有些地方已经露出光板,可他仍旧穿着,有的同志劝他换件新的,他坚决不肯。他有一双皮鞋穿了三年,烂的没有办法补了才丢掉。有一次供给处给他送来了一双长筒皮鞋,他连看都没看,就原封未动地退了回去,还附了一封严厉的批评信。有一次,符竹庭带病到外地出发,警卫员担心那里生活艰苦,就背着他领了点钱,准备在需要时买点好吃的为他补养身体。符竹庭知道这件事情后严肃地对警卫员说:“我自己的保健费用不了,还能用公家的钱吗?赶快交回去。”
符竹庭牺牲后,滨海区等党政领导和滨海军民5000余人参加了符竹庭的追悼会。遵照符竹庭生前的嘱咐,滨海军民把他安葬在抗日山,为他修建了精致、庄重的六角形墓亭,正面中央安放着符竹庭烈士的彩色铜像。铜像由熔炼的30余公斤子弹壳铸成。1947年2月,铜像被国民党军队用机枪打坏,1955年重铸。1945年至1950年,山东省人民政府曾将赣榆县改名为竹庭县。1983年11月,赣榆、广昌两县人民隆重举行纪念符竹庭牺牲四十周年大会。广昌县修建了符竹庭烈士纪念亭。符竹庭的生前战友、中国人民解放军原总参谋长杨得志曾赋诗悼念,诗云:“赣南闽西初相识,长征路上风雨同;君赴敌后驱日寇,血洒赣榆留英名。”谷牧副总理亲笔题词:“在千百万人民的心里,符竹庭同志永远活着!”2014年8月29日,符竹庭被列入国家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在抗日战争中顽强奋战、为国捐躯的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