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临沂市党史史志网站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党史宣传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沂蒙党史 >> 党史宣传 >> 正文
“一个师也不换”的傅骥
发布日期:2020-08-13 浏览量: 来源:

傅骥(1918—1939),原名傅骥元,满族,吉林扶余人。他生于一个进步的满族知识分子家庭。出生不久,母亲就去世了,由伯母养育。伯母是位知书达理、性格刚毅的满族妇女,对他十分疼爱。傅骥的父亲傅仲霖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20世纪30年代初任吉林高师校长、吉林大学教授,是一位正直的知识分子。“九·一八”事变后,傅仲霖流亡到北平,任国立北平东北中山中学教务主任。他一生热爱祖国,拥护共产党,坚决抗日。对学生不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抗日宣传,“一二·九”运动期间,多次营救和掩护进步青年学生,曾被反动当局加上庇护共产党的罪名。他经常教育傅骥要爱国、爱民。良好的家庭教育,在傅骥幼小的心灵里播下了革命的种子。

因为是满族,傅骥的小学学业是在家乡扶余县满蒙两级小学完成的,继而到永吉市毓文中学就读。他勤奋好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从小时起,傅骥就开始接触革命。当时,正是军阀混战,日本帝国主义和汉奸卖国贼勾结,从各方面侵略中国东北时期。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行为,激起了全国人民抗日爱国热情,到处都开展了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卖国等一系列游行示威和罢工。在本家一位哥哥的帮助下,他开始阅读鲁迅、巴金等人的著作,并参加一些抗日、反军阀的宣传演出活动。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制造借口向驻沈阳的中国军队发动进攻。由于东北军奉命绝对不许抵抗,东北三省百万平方公里国土全部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中国几十万军队撤进山海关内。东北境内的30多所大专院校和所有大中小学被日本人勒令关闭,经侵略者同意开办的学校必须设日语课,进行奴化教育。偌大吉林,偌大东北已安不下一张讲授中国文化精华的书桌。傅骥不愿去日本人允许开办的学校接受奴化教育,他的父亲也不愿在侵略军的刺刀下从事神圣的教学工作。他们举家背井离乡,流亡北平。父亲临离开家门时字字千钧地对儿子说:“骥元,长志气,早晚要打回老家来!”到北平后,父亲进国立东北中山中学任教务主任,傅骥则到该校高二班学习。中山中学是国民党政府为收容东北流亡到北平的青年学生而开办的公费学校,有30多个班,2000多师生员工,绝大部分是东北爱国知识青年,他们怀着一颗打回老家去的爱国之心,坚决拥护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反对蒋介石的不抵抗主义。傅骥入校后,与同是沦落人的学友接触、交谈后,思乡之情愈浓,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仇恨愈深。傅骥有强烈的爱国心和正义感,且善于与同学相处,在他身边团结了一大批学生,包括一些力行社成员。

1935年“一二·九”运动前后,傅骥积极参加爱国学生运动,并成为运动中的骨干。“一二·一六”前夕,学校中的革命骨干、积极分子分头发动同学酝酿成立学生会,以便更好地组织学生参加北平的学生游行示威,傅骥被同学一致推选为学生会主席。学生会诞生后,立即发动组织同学参加预定于12月16日举行的大规模的示威活动。傅骥在会上铿锵有力地说:“家乡已失去,我们还能坐视华北沦陷吗!”一大早,经过严密组织的中山中学的学生手挽着手,有秩序地向学校大门涌去。因“一二·九”运动刚过去,当局对各大中学校的学生群体活动防范甚严,各校校门都派有警察把守。中山中学学生在大门口遭到警察的阻拦,不能出校门,但他们又改从旁门强行冲出,汇入到北平市大中学校学生游行示威的汹涌大潮中,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活动。在中山中学游行的队伍中,有位带头高呼“打倒大汉奸萧振赢”口号的青年学生,正是大汉奸萧振赢的侄子萧朝舞,是中山中学高预五班的学生。他之所以大义灭亲走上革命道路,正是傅骥引导教育的结果。傅骥听说萧振赢的侄子在高预五班学习,就利用同学同乡的关系去接触他、认识他,进而晓以革命道理,终于感化了他,使他加入了革命行列。萧振赢和日本特务秘密谈判的重要情报,就是他向地下党组织提供的。后来,萧朝赢毅然奔赴延安,壮烈牺牲在晋冀抗战的战场上。“一二·九”和“一二·一六”运动后,全国各地学生纷纷响应北平学生的爱国运动,各阶层人民也组织起来,形成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

为了宣传抗日,动员民众,傅骥参加了平津学生联合会组织的南下扩大宣传团,到河北省的几个县的基层演讲、演出,揭露日本侵略军吞并华北、占领中国的野心,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救国主张。1936年2月初,在宣传团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简称“民先”),傅骥成为“民先”的第一批成员。同年夏,傅骥考入北平中法大学物理系,是一位成绩优异的学生。同时,他还担任北平“民先”第一区队队长,组织北京大学、中法大学、辅仁大学、朝阳大学、平大女子文理学院和崇实、崇慈、一中、五中、东北中山中学等八所大中学校的“民先”开展革命活动,其中心内容是在学生、市民和市郊农民中宣传挽救民族危亡,共同抗击日军侵略。一次在市郊开展活动时,傅骥等被警察逮捕,经校长曹靖华亲自出面交涉,才将他们要回。这一年,傅骥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与从小青梅竹马,后来一同流亡到北平读书、从事革命活动的远房表姐王哲结婚。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制造“卢沟桥事变”。之后,伪北平当局把抗日进步人士的档案交给了日本,情况非常危急。傅骥接到组织的紧急通知,要他迅速离开北平。他和妻子王哲化装后离开北平,经天津到烟台,辗转到济南。几天后,组织安排他到韩复榘政训处。与齐燕铭、刘震等一起做统战工作。济南沦陷后,傅骥离开济南到徂徕山区一带找到中共山东省委。

1938年,组织先分配他到八路军抗日游击第四支队工作。6月,又调他到第三支队政治部任科长,分工宣传工作。傅骥多才多艺,能编能演,能唱能画,走到哪里就宣传到哪里,深受战士和老乡的喜爱。傅骥任三支队八团政委时,驻在离张店十几公里的卫固村。正是由于群众基础好,情报及时准确,所以才使张店的日军和汉奸武装外出抢掠时常常提心吊胆。12月,组织上调傅骥回到中共山东分局驻地沂水县王庄,交给他一项重要任务:到诸城、安丘、高密三角地带与爱国进步人士王林肯合作抗日,将其武装队伍整编为八路军第九支队。王林肯原是老同盟会员,抗战前曾任过县长,有爱国心。他组织了500余人的武装队伍后,国民党顽固派就开始拉拢他,他正举棋不定。傅骥接受任务后,立即赶赴王林肯处。王林肯很快和傅骥交成了好朋友。

1939年1月,正式将王林肯的武装部队组建为山东纵队第九支队,王林肯任司令员,傅骥任政委。队伍也迅速发展到700余人。针对部队成分复杂、素质差等问题,傅骥进行了艰苦细致的思想工作,开设政治课,讲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培养骨干积极分子,发展共产党员,开展军事训练,大大提高了部队的素质和战斗力。3月,傅骥被组织派往山东分局党校学习,毕业后,留校任总支书记。不久,国民党顽固派开始猖狂反共,逮捕、扣押、杀害我党政军工作人员。为开展反顽斗争,建立巩固的根据地,中共山东分局组织了以党校校长陈明为团长的工作团。傅骥带领部分党校学员,深入到沂水各地,协助地方恢复被敌人破坏的党组织,发展地方武装,建立和扩大民主政权。恶劣的环境,艰苦的条件,更加锤炼了他们的意志。经过一段艰苦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8月,傅骥回山东分局,向分局书记朱瑞汇报工作。几天后,傅骥和刘干等3名同志在返回工作地点途经沙地时,惨遭当地反动地主杀害。年仅22岁。

为了民族解放,傅骥背井离乡,千里奔波,血洒沂蒙大地,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贡献了全部力量。人们为失去一位好党员、好干部而悲痛。傅骥牺牲后,当地政府和群众把他就地安葬。中共山东分局召开了隆重的追悼大会。分局书记朱瑞在会上致悼词。他沉痛地说:“傅骥同志就是国民党用一个师我们也不换的好同志,是党的好干部,中华民族的好儿子。”1945年,迁葬于王庄革命烈士陵园。